ID: 15350324

高教版第11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中职课件】(2份打包)

日期:2025-11-22 科目:历史 类型:课件 查看:40次 大小:2425966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高教,打包,2份,课件,中职,巩固
    (课件网) 基础板块 中国历史 第11课 制作人:彭寅斌 宰相制度的废除 1.原因 ①历史原因:吸取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的教训 元氏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明太祖实录》 ②现实原因:明太祖废元朝行中书省,在地方设三司,集地方权力于中央,使宰相职权扩大。 ③直接原因:丞相胡惟庸骄恣擅权 ④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昔秦皇去封建、异三公,以天下诸国合为郡县,朝廷设上、次二相,出纳君命,总理百僚。当是时,设法制度,皆非先圣先贤之道,为此设相。之后,臣张君之威福,乱自秦起,宰相权重,指鹿为马。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继而命之,往往病及干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而致是欤?抑君怠政而有此欤? ———朱元璋《明太祖集》 措施 ①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②朱元璋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影响 ①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②易造成宦官专权 ③皇帝政务繁多,负担加重 “八日之间,内外诸司奏札凡一千六百六十,记三千二百九十事”。 ———《春明梦余录》 内阁制的形成 时 期 过程 职 权 特 点 明太祖 设置殿阁大学士 仅备皇帝顾问兼协理章奏 级别低,很少参决政事 明成祖 内阁产生 参与商讨军国大事 地位上升,有衙署,参与机密事务 明宣宗 内阁发展 有了票拟权 地位更加重要 内阁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不是中央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宰相制 内阁制 相同点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不同点 地 位 法 定 非法定 职 权 参与决策 侍从顾问,无决策权 对皇权作用 制约皇权 基本无法制约皇权 ①仿明制,设内阁、置六部 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②保留祖制———议政王大臣会议 清初的中枢机构 设南书房,参与机要事务,起草谕旨。削弱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 康熙帝的措施 雍正帝的措施 在宫内设军机处,使君主专制到达顶峰 ①原因:为办理西北军务而设 ②职能:跪受笔录,承旨传达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其相见,无论宦待(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 ③特点:简(人员简单)、速(办事效率高)、密(地处内廷) 军机处的设立 ④意义:提高了行政效率;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①中国政治制度历经数千年发展,从未中断,沿革清晰。 ②鼓吹君权神授,权力高度集中,君主垄断全国一切大权。 ③人治高于法治。 ④中国古代政治机构的设置相当完善,统治网络严密周全。 ⑤宗法关系的残余严重影响到古代政治制度建设,父权观念渗入到国家政治制度中。 ⑥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是历代各项制度与政策的依据。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特点 修长城、战争、和议、册封 、互市 蒙古族 女真族 藏族 设奴儿干都司、册封 册封、设立行都指挥使司、任用藏族上层人士管理 特点:形式多样,因俗而治 影响: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促进民族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葱岭 巴勒喀什湖 西伯利亚 外兴安岭、库页岛 太平洋 台湾及其附属岛屿 南沙群岛 西藏喜马拉雅山南 主要威胁 措施 东南 东北 西北 及 北部 西南 中央 郑氏后裔占据台湾 康熙时,1683年统一台湾;1684年设台湾府 沙俄侵略势力 康熙时,雅克萨之战;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 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 大小和卓兄弟叛乱 出兵平叛; 在蒙古族地区设盟、旗,任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 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