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5351968

教科版(2017秋) 三年级下册2.3蚕长大了教案

日期:2024-06-05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78次 大小:22788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教科,2017,三年级,下册,长大了,教案
  • cover
《蚕长大了》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三年级下册“动物的一生”单元的第3课,也是第1课的延续。 第1课学生启动了蚕的饲养活动。通过一段时间对蚕宝宝的照顾,以及观察记录活动,学生对自己饲养的蚕有了一定的感情,对观察记录蚕的生长变化也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本课将处于4龄期左右的幼蚕拿到教室中,主要目的是观察研究蚕的幼虫的身体特征及其行为习惯,继续学习研究动物的一些基本方法。 对于蚕一生的观察研究是一个长期持续的活动,许多观察记录活动是在课外进行的。因此,实施本课教学前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展示他们的观察记录,交流蚕在这段时间内身体、饮食、运动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以及饲养蚕的经验和教训。 本课教学后要引领学生关注蚕未来的生长变化,进入5龄期的蚕将要吐丝结茧,教师要指导学生改造蚕宝宝的“家”,为其吐丝结茧做好准备。 【学生分析】 学生饲养的小蚕开始慢慢长大,学生每天认真观察小蚕如何吃叶子,坚持给小蚕清理粪便,坚持观察记录小蚕的运动情况和外形变化(小蚕身体逐渐由黑变灰,再变白,脚丫数量越来越多,脚丫的力量越来越强),还发现了小蚕会睡觉、会蜕皮,但是还不是很清楚这叫什么现象,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蚕的幼虫生长过程中伴随着眠和蜕皮现象。 2. 蚕的生长发育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氧气和食物。 3. 蚕的身体能够感知外界环境的刺激。 4. 蚕的幼虫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身体有口、眼、足、气门等结构,与取食、运动、呼吸等功能相适应。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通过查阅资料和积累经验,掌握正确的养蚕方法。 2. 能用文字和画图的方法描述幼蚕的形态特征。 3. 会借助尺子、放大镜等工具观察幼蚕的生长变化。 4. 能基于观察到的现象,推测幼蚕身体变化及生命活动现象。 科学态度目标 1. 对养蚕活动及研究蚕的生长变化保持浓厚的兴趣。 2. 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懂得珍爱生命。 3. 理解坚持做好观察记录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动物健康生活需要适宜的环境,人类行为影响动物生存。 2. 知道蚕丝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到人类生活与动物息息相关。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用文字、画图、测量的方法来记录和描述蚕在生长过程中的身长、体重、食量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难点:怎样区别即将吐丝的蚕,怎样为它营造结茧的场所,以及指导学生帮助蚕顺利地吐丝结茧等。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4龄期或5龄初期的幼蚕、桑叶、棉签、放大镜、尺子、饲养盒等。 教师准备:幼蚕生长变化的资料、不同时期幼蚕的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 谈话:同学们,经过精心孵化,蚕卵里孵出了蚕宝宝,我们的蚕宝宝是什么样的?长大一些的蚕宝宝又是什么样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观察大家带来的蚕。 2. 学生汇报交流。 3. 出示图片并讲解:温度适宜的环境中,蚕卵2~3天就会孵化出小蚕。刚孵化出的蚕宝宝又黑又小像只小蚂蚁,身上长满细毛,被称为“蚁蚕”,也叫“1龄蚕”。蚁蚕体长2~3毫米,体宽约0.5毫米。经过两周左右的时间,蚁蚕身体逐渐长大,颜色也逐渐从黑色变成了白色,长成了同学们熟悉和喜爱的蚕宝宝。蚕会经历4次蜕皮,每蜕皮一次增加一龄,此时经过四次蜕皮的蚕称为5龄蚕,蚁蚕到5龄蚕这个阶段称为蚕的幼虫阶段。 4. 提问:从蚕卵孵化出蚕宝宝到现在,大家发现蚕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5. 学生回答。 6. 揭题:蚕长大了。 设计意图:从第1课开始养蚕,学生已经亲历了蚕卵孵化、蚁蚕长大变得白白胖胖的过程,现在的蚕大部分已经过3次蜕皮进入4龄期。教师通过谈话的方式聚焦在现阶段饲养的蚕上,引导学生明白他们熟悉的蚕宝宝就是蚕的幼虫,将学生的生活词汇转换成科学词汇。之后,以学生的课外观察活动为基础,将学生研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