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5353800

第13课《短文两篇——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日期:2024-05-1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3次 大小:5330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13课,短文两篇——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 cover
章节 名称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编号 课 型 新授 主备人 授课人 上课时间 教 材 分 析 《不求甚解》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短文两篇》中的第二篇,是一篇驳论文,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首先,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其次,阐述了“不求甚解”四字的两层含义;再次,作者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接着全面、更明确地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最后提出自己所认可的读书方法(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文章运用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使得内容丰富,论证严密。 学 情 分 析 在九年级上册已经学习过立论文和驳论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点的迁移。一般来说,初中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这给学习本课带来一定的难度,教学中我从引导学生学生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入手,体会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地驳斥对方论点,同时阐明自己观点的,从而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知识积累和学习生活经验来学,结合自己的读书实际深入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应该也是可以学好的。 课 时 目 标 1.积累词语,掌握词的读音、词义。 2.把握课文的内容,理清思路,掌握论证方法及作用。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 学 重 点 把握课文的内容,理清思路,掌握论证方法及作用。 教 学 难 点 把握课文的内容,理清思路,掌握论证方法及作用。 教 法 或 学 法 教法:讲授法、点拨法、互动引导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互动参与法。 教 学 媒 体 选 择 分 析 媒体 类型 媒体内容要点 教学 作用 使用 方式 所 得 结 论 占用 时间 媒体 来源 知识链接 复习议论文文体知识 文字 J I 复习议论文文体知识 3 整体感知课文 论述思路 文字 G F 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 7 论证 方法 分析论证方法及作用 文字 G B 分析论证方法及作用 5 填 表 说 明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其它。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其它. 教学过程 环节及 学习内 对应目标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 课 堂 导 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谈读书》,谁能说说文中哪种读书方法你最喜欢?其实,我们读书没有固定的方法,不能一概来论哪种方法好哪种不好,有时得根据文章内容、个人习惯来论。就像我们平时说话,有时得留余地,否则,别人有会找出漏洞反驳我们。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当代作家马南村的《不求甚解》,看看作者是怎样反驳对方的不当说法。 进入情境,导入新课 环节1 目标1 目标2 一、检查预习: 1.读清字音 不求甚解( ) 狂妄自大( ) 咬文嚼字( ) 王粲( ) 豁然贯通( ) 死抠( ) 2.解释词义: 不求甚解:原指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咬文嚼字:过分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而不注重精神实质。 因小失大:为了小的利益,造成大的损失。 豁然贯通:指一下子弄懂了某个道理。豁然,通达的样子;贯通,前后贯穿通晓。 开卷有益:读书有好处。 狂妄自大:指极其放肆,自高自大,目中无人。 要诀:重要的诀窍。 3.走近作者:马南邨(cūn) ,原名邓拓。笔名马南邨、向阳生等。建国后历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1962年3月,以“马南邨”的笔名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