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536638

马说 两课时学案(附参考答案)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13次 大小:11433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马说,课时,学案,参考,答案
  • cover
《23.马说》学习方案 辽宁省丹东东港市黑沟学校 乔德生 学习设计: 第1课时 一、课前热身: 请收集有关“马”或“韩愈”的名言、诗句和故事: 导入新课: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所企盼的理想境界。但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古代封建社会,很多人才常哀叹怀才不遇、生不逢时。其实这除了人才自身才华素质,还需要外部的条件,如机遇等。而当中我们又通常把善于发掘人才的人称作伯乐。而唐代的韩愈在《马说》一文当中就探讨过这个话题。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马说》。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梦县)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来源:21·世纪·教育·网】 。 文体知识: 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十分灵活,可以叙事,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讲究文采,和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马说”即谈马、论马。21·世纪*教育网 写作背景: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二、认定目标: 1、了解“说”的体裁特点。 2、积累文言词语,读懂课文。 3、结合写作背景,理解本文以喻寓理的写法。 三、夯实基础: 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伯乐 祗 辱 外见  槽  枥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  邪 策 骈 四、整体感知: 1..熟读全文: (1)朗读指导:点拨节奏和语气: (2)播放录音,听名家泛读,感受语言之美,并给发音不准的生字词注上拼音; 2.疏通文意: 看注释讲解大意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质疑 全班交流 (分段进行) 3.词句小测: 1)解词: 故: 祇: 辱: 骈: 称: 一食: 或: 食: 能: 是: 能: 才美: 见: 且: 等: 安: 策: 道: 材: 通: 执: 临: 其: 邪: 其: 2)释句: 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D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E其真不知马也。 4.再读课文,理出课文结构;(标注在课本上) 第2课时 一、研读文本(新课导入略):问题探讨: 1.文中的千里马被埋没是怎样的一种情形? 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4.全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5.表现了食马者狂妄无知的句子是哪一句? 6.本文运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那么作者托了哪些物?寓何意? 二、把握主旨: 本文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三、拓展延伸: 巩固训练: 1.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食马者: 才美不外见: 食之不能尽其材: 其真无马邪: 2.一词多义,解释: 一食 策之不以其道 其真无马邪 食 食马者 策 其 其真不知马 食不饱 执策而临之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 课后作业: 以“人才发展”为话题,结合现今社会的状况及自己身边的情况,试着从多个角度,谈谈你对“人才”或“成才”的看法。21教育网 教学反思: 《23.马说》学习方案参考答案 学习设计: 第1课时 一、课前热身:示例:?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导入新课:“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所企盼的理想境界。但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古代封建社会,很多人才常哀叹怀才不遇、生不逢时。其实这除了人才自身才华素质,还需要外部的条件,如机遇等。而当中我们又通常把善于发掘人才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