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5381841

统编版(2019)选必3 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件(共23张PPT)

日期:2024-06-2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5次 大小:972283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统编,传统文化,23张,课件,特点,内涵
  • cover
(课件网) 《文化交流与传播》 多样性 交互性 传承性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程标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文化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华文化。是在长期历史积淀中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易除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代表中华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体现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主要思想观念。 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目录 第一、中华文化的 发展历程 第二、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的内涵 第三、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秦汉 先秦 魏晋隋唐 宋元 明清 近代 奠基 形成 繁盛 繁荣 转折 衰落到复兴 诸子百家 华夏认同 秦-推崇法家 汉-尊崇儒术 魏晋玄学 佛学盛行 儒学复兴 理学盛行 科技发达 艺术繁荣 陆王心学 经世致用 文化总结 中体西用 科学民主 马克思主义 1、原始社会时期 华夏 南蛮 东夷 西戎 北狄 (1)多元起源: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2)多元一体: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故称华。———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 2、先秦时期:奠基 (1)华夏认同: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华夏认同的表现 白狄鲜虞建立的中山国,其出土青铜器铭文:“古之圣王务在得贤,其次得民。” 吴越由蛮夷成为诸侯大国。秦楚由蛮夷而问鼎中原。 “向中原看齐” (2)百家争鸣 ①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 ②概况: A.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学。 B.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仁、礼); 道家思想构成了2000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学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儒家 孔子 ①政治思想(“仁”和“礼”,为政以德、以礼治国);②天命思想(敬鬼神而远之);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人性善) 孟子 ①政治思想(仁政);②人性论(人性本善);③民贵君轻;④养浩然之气 荀子 ①朴素的唯物思想;②人性论(人性本恶);③礼教为主,礼法并施;④君舟民水 道家 老子 ①哲学思想(“道”、朴素辩证法);②政治思想(无为而治,逍遥自在) 庄子 ①哲学思想(齐物);②人生态度(逍遥);③天人观(天与人“不相胜”) 法家 韩非子 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②变法革新。(代表新兴地主阶级) 墨家 墨子 ①兼爱;②非攻;③尚力;④节用、节葬;⑤尚贤 兵家 孙武 ①强调懂得战争的规律;②重视人的作用,利用和创造有利于自己的形势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 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 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3、秦汉至隋唐:发展 (1)秦汉是中华文化的形成时期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加强、限制君权的需要 “德刑并施”“三纲五常” 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儒家思想从此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汉武帝 董仲舒 (2)魏晋隋唐是中华文化的繁盛时期 魏晋:玄学盛行;佛、道、儒交汇 在魏晋清谈的许多流派中,有些人是为了自己纵情享乐。他们觉得儒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