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材第二单元 《图像之美—绘画艺术》 课题: 主题四:超越与延异———西方现代艺术 主备人; 目标预设 1.通过了解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演变过程,能够从历史背景、艺术特征、地域文化等角度理解西方现代艺术的出现必然性。通过对具体的作品分析,引发人们在更深层次上探讨西方现代艺术的走向。(图像识读 审美判断 文化理解 ) 2.尝试用你喜欢的艺术语言手段来表现此时此刻的心情。(美术表现 创意实践) 3. 通过体验和感受艺术家内心的情感世界,学会接纳多元文化,用辩证和发展的眼光看待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培养积极的审美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文化理解 审美判断) 学习重点 如何从本源去探讨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真正认识和理解这其中的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是本主题的重点。 学习难点 如何从西方现代主义艺术中提取精髓并有效用于创新思维 学习准备 教具:欣赏范图 学具: 绘画纸、铅笔等 教研共案 个性调整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 【设计意图】教师给学生展示一系列的西方现代艺术作品,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学习兴趣。 教师播放视频,请学生扮演导游,学生通过扮演从中体验画家创作的历史背景、艺术特征、地域文化等,再展示一组西方现代主义绘画作品的图片,提出问题: 这些作品都画了些什么?你看明白了吗? 相比较西方古典主义的作品,这些作品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在情境引导下思考问题,根据个人经验初步思考感悟西方现代艺术。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 西方绘画的现代变革走过了哪些阶段? 【设计意图】 通过对19世纪前后西方艺术作品的比较,结合社会文化,科学和思想等诸多领域的信息,引导学生。分析西方艺术作品在主题艺术语言和审美观点上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 教师展示一组图片:塞尚的《圣维克多山》和康斯太布尔的《干草车》作比较,提出问题 这两幅风景画你更喜欢那一幅作品?为什么? 同样是风景画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呢?(可以从主题、艺术语言、审美等方面思考)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画家从“造型本质”的追求思考 接着教师展示:梵高的《向日葵》与塞上的《圣维克多山》比较,引导学生从表现手段和艺术追求方面考虑 得出 塞尚--色块、造型 梵高--精神与情感的表达 在问题链的指引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发现西方现代艺术从表到里的(情感宣泄)变化 学习任务二 变革后的西方现代艺术呈现出怎样的特征?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对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的分析,结合老师的经典解读讲解,使学生认识到西方现代艺术的特征 教师展示作品: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学生思考问题 这幅作品给你怎样的感受? 结合课前自学,试分析这幅作品?(小组讨论完成) 教师讲解《格尔尼卡》的创作环境和创作过程 接着展示:达利的《永恒的记忆》 你看懂了吗?这幅作品画的是什么?画家在向我们传达怎样的信息? 受心理学的影响,表现荒诞不经的梦境,侧重于心里的真实 完成课本70页的学习评价 通过对《格尔尼卡》问题的小组讨论和老师的讲解和对《永恒的记忆》的分析,使同学们对西方现代艺术的特征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充分发挥高中生合作探究的优势 学习任务三 技巧还是观念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蒙德里安的不同时期的《树》,得出形状的变化背后的艺术语言和符号的形成,最后推导出技巧和观念。安迪.沃霍尔的《绿色的可口可乐瓶》作品分析得出结论 教师展示:蒙德里安的《红树》《银白色的树》《花朵盛开的品果树》教师提问:(小组讨论) 1、由三幅作品的变化,你发现了怎样的规律? 2、画家在刻意表现和追求着什么? 教师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安迪.沃霍尔的作品《绿色的可口可乐瓶》 画家将商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