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5451359

【学案】纲要(下)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日期:2024-06-03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40次 大小:97282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学案,纲要,15课,十月革命,胜利,苏联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展示 核心素养要求 学习目标 1.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 2.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1.从唯物史观角度出发,认识列宁主义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和深远意义。 2.理清俄国十月革命的基本历程,概括十月革命的特点和伟大意义,增强时空观念。 3.综合运用史料,认识苏俄(联)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曲折性和渐进性,增强史料实证的能力,并运用唯物史观评价苏联模式。 十月革命的背景与意义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知识梳理 十月革命———理想变为现实 背景 思想:列宁主义的诞生 背景 经济: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政治:沙皇专制统治却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阶级: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与工人运动的开展 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标志:1903年,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确立的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 意义: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组织:布尔什维克的建立 经济: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过程 二月革命:1917.3,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是资产阶级革命;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四月提纲的提出:1917.4,指明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推进的战略和策略(和平方式) 七月流血事件:1917.7,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革命方式由和平转为暴力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917.11,攻打冬宫,召开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建立苏维埃政权,宣告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意义 是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时间 1918~1921 1921~1925 1925~1953 背景 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内战爆发; 粮食短缺、经济困难 经济政治危机 列宁逝世,斯大林上台 国际形势严峻 目的 巩固苏维埃政权 解决危机,巩固政权 实现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 内容 余粮收集制;国有化;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取消自由贸易;实物配给制,普遍义务劳动 固定粮食税 国家资本主义 自由贸易 按劳分配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 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权力高度集中,个人崇拜 方式 直接过渡 间接过渡 优先发展重工业,计划经济 影响 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 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 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频发的状况形成鲜明的对比,令世界瞩目。 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这些问题影响了苏联的发展。 启示 经济体制改革要适应本国国情 生产关系改革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社会制度要在改革发展中自我完善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农轻重的比例要协调 难点突破 一、全面理解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三种模式 直接过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俄国十月革命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