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单击页面即可演示 导入新课 活动目标 活动过程 活动总结 导航目录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识读历史地图,利用地图来认识神奇的丝绸之路。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按专题收集、整理和编辑图像资料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领略先人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和伟大之处。 活动目标 活动过程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发展 丝绸之路是指汉唐以来以中国首都为核心,向世界呈网状分布的交通路线。因为中国的首都往往是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交流中心,中国东部的国家和地区如日本、朝鲜半岛同样也与这个网络联系在一起,而传统的丝绸之路更多的是强调中国与西方国家和地区的往来。 丝绸之路作为一个国际交通网络,首先是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物产和文化的交流,才渐渐向外发展开来的,最后在中国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因张骞出使西域而获得全线开通。从此以后,丝绸之路空前繁荣起来,它把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几个主要文化地区,如东亚、南亚、西亚、北非和欧洲联系起来。不仅在物产上实现了互通有无,比如佛教东传、中国四大发明 西传等,也使得各个地区的文化通过相互交流而蓬勃发展起来。长期以来,丝绸之路沿线的民族和国家,不仅为丝绸之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而且也都成了丝绸之路的受益者。 在人类各地区文明日益联系紧密的今天,回顾丝绸之路的历史不仅是一种古代知识的积累,也代表着不同地区文化之间宝贵的交流,因此,丝绸之路不仅成为凭吊历史的旅游热线,也是世界各国学者研究人类文明的重要课题。 张骞凿空 公元前138年,张骞率领一百多人的使者团出发,中途却被匈奴扣留,十几年以后,张骞才有机会逃出,经历重重困难,经过大宛、康居,再到达大月氏。可惜大月氏人对于当前的生活很满意,不愿为报仇而开战,因此张骞出使的主要任务并没有完成。公元前126年,张骞返回长安。到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希望与乌孙建立联盟,并派副使到达大夏、安息等地。公元前115年,各国派出使者与张骞一同回长安,标志着中国与西域各国的政治关系正式建立起来。 张骞出使西域,本意是为了建立反对匈奴的战略联盟,实际上却建立了中国政府与西域各国正式的官方外交,促进了文化交流。中国从此才开始了解到西域各国的情况。 中国通往西方的道路虽然早就存在,但自从张骞出使以后才有了正式的文献记录。历史上认为张骞开通了西行的道路,是一件前所未有的大事件,所以史书记载的时候使用了凿空 这个概念。 班超(公元32-102年),东汉(公元25-220年)时期人,出身于书香门第,是班彪之子,著名学者班固之弟,但他认为大丈夫应该立功沙场,于是「投笔从戎」,放弃读书生活而投身军旅。公元73年,班超随大将军窦固攻打匈奴,奉命率36勇士赴西域,先在楼兰智攻匈奴使者团一百多人,获得了楼兰国的支持,之后又获得其它绿洲国家的支持,使西域成为反对匈奴的重要阵地,而他所在的西域都护府 则成为维护丝绸之路畅通的重要机构。 班超在西域,派副使甘英在公元97年正式出使大秦(东罗马帝国),直达地中海东岸。这次出使虽然没有成功,但却是促成丝绸之路畅通的重要事件。 东汉政府曾经希望为班超增加兵力,但被班超拒绝,与他密切配合作战的只是36名勇士和西域各国的军队。他不仅击退了匈奴的势力,而且击退了来自葱岭以西的大月氏贵霜帝国的入侵。班超在西域奋斗30年,年老返回中原,西域各国均挡路挽留,表达了西域各国对东汉政府和班超本人的感情。 丝绸之路的路线 丝绸之路是沟通中国与世界其它地区的交通路线,这路线在历史的不同时期各有重点,概括地说,丝绸之路可以分为绿洲之路、草原之路、海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