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5456189

2023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32:诗歌鉴赏之思乡怀人类 习题(含答案解析)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55次 大小:49251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023年,思乡,解析,答案,习题,人类
  • cover
专题32:诗歌鉴赏之思乡怀人类 【中考回应】 (2022·湖南怀化·统考中考真题)阅读【甲】【乙】两首诗歌,完成小题。 【甲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诗】 于郡城送明卿①之江西 明 李攀龙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②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③,白云相送大江西。 【注】①明卿:作者的好友。②楚:楚地。③逐客:被贬逐的官员,这里指明卿。 1.乙诗“秋色遥看入楚迷”一句中哪个字最有意蕴?请简析。 2.甲、乙两诗的后两句在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上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1.该句中的“迷”字用的好。“迷”意为辨认不清。“迷”写出了地方的遥远,远到都看不清楚了。所以这里表现出对于朋友的同情,要被贬到那么遥远的地方去。 2.修辞:运用了拟人修辞。甲诗把月亮当作人去写;乙诗把白云当作人去写。 情感:甲诗将月亮当作人,月亮送朋友离开,其实是表述了诗人对于朋友的不舍之情;乙诗把白云当作人,写白云送朋友,同样表达了对于朋友的不舍。 【解析】1.本题考查字词赏析。 首先“秋色遥看入楚迷”大意为“秋天的景色进入到楚地就看得不是那么明显和清晰了”。在这里其实是想说路途的遥远,让诗人无法目送朋友这么远。所以表达出的是诗人对于朋友的不舍和关心。 2.本题考查诗词比较。 甲诗“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大意为“我将自己的忧愁和担忧之情寄托给明月,希望可以一直陪伴你到夜郎的西边”,由此我们知道这是将月亮当作人去写的,表达出诗人对于朋友的思念和担忧之情; 同样乙诗“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大意为“谁会可怜被驱逐的人呢?只有白云送你去江西了”,这一句也是把白云当作人,会护送朋友去江西,这也是表达了诗人对于朋友的不舍和担忧。 3.(2022·云南昆明·统考中考真题)阅读【甲】【乙】两首诗歌,完成小题。 【甲】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乙】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吟。”学习古诗离不开朗诵,上面两首写秋天的诗歌,你会用什么样的语调朗诵呢?请分别说明理由。 【答案】示例:我会用悲伤低缓的语调朗诵甲诗,因为甲诗描写的是萧瑟凄凉的日暮秋郊之景,流露的是游子孤寂愁苦的思乡之情; 我会用轻快激昂的语调朗诵乙诗,因为乙诗描写的是明丽的秋景,表达的是作者昂扬奋发的豪情。(语调符合诗歌情感基调,能结合诗歌内容说明理由即可) 【详解】《天净沙·秋思》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流露的是羁旅之苦,思乡之切。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鲜明形象,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表现出日暮秋郊之景的萧瑟凄凉。故其语调是:悲凉、平缓低沉、缓慢的; 刘禹锡的《秋词》,一反常调,另辟蹊径,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明丽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这里,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昂扬奋发的豪迈情怀。故读起来的语调是:轻快、昂扬的语调,充满动感和喜悦。 (2022·湖南常德·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