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5527974

第24课《唐诗三首》之《石壕吏》课件(共37张PPT)+教学设计+素材+导学案+同步分层练习(原卷+答案卷)

日期:2024-05-1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5次 大小:28698917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原卷,练习,分层,同步,导学案,素材
    (课件网) 语文部编版 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第24课 唐诗三首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01 第一课时 杜 甫 石 壕 吏 新课导入 点击播放“安史之乱” 新课导入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 公元755年,唐朝发生了由盛转衰的一场大叛乱,历史上称为“安史之乱”,它给人民带来了无比深重的灾难。 在这苦难的时期,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用记录历史的如椽大笔,用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情怀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流传最广的一首长篇古体叙事诗《石壕吏》。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节奏、句式特点。 2.品味诗歌构思,理解诗歌内容。 3.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与诗人的情怀。 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因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诗风沉郁顿挫。 写作背景 《石壕吏》写于唐朝安史之乱时期。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骚动起来。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都是出征时的哭声。杜甫将这番经历写成了著名的“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石壕吏》是杜甫投宿石壕村,对所遇吏卒深夜捉人一事的实录。 知识链接 古体诗 也叫古诗或古风,唐代以来指区别于近体诗(律诗、绝句)的一种诗体。照古人诗体的分类,汉魏以后的五七言歌谣、乐府古辞、拟题乐府、歌行诗、新乐府和其他五、七言古诗,都属于古体诗。古体诗的句数没有限制,可多可少,可奇可偶,少的只有二、三、四句,多的可达百句以上。每句字数也无严格限制,一般是五、七言,也有四言、六言、八言、九言、杂言。古体诗也要求押韵,但比较自由、灵活,对字词的平仄没有严格要求。它的语言自由,可俗可雅,对对仗也没有什么要求。 预习检查 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壕( ) 吏( ) 逾( ) 邺( ) 戍( ) 裙( ) 妪( ) 泣( ) 咽( ) háo lì yú yè shù qún yù qì yè 整体感知 点我放课文朗读 石 壕 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yú)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yè)城戍(shù)。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yù)/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chuī)。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整体感知 朗读指导 读音准确 富有节奏 读出情感 停连恰当 学生自由朗读诗文。要求: 暮 投 石壕村,有吏 夜捉人。 傍晚 投宿 差役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 老翁逾 墙走, 老妇出门看。 越过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吏呼一何 怒,妇啼一何苦。 多么 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愤怒,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 逃跑 疏通文意 听妇前 致 词,三男邺城戍。 上前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在邺城戍边。 一男附书 至, 二男新 战死。 书信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存 者且 偷生,死者长 已 矣。 回来 活着 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 对……说 防守 最近 暂且 苟且活着 停止,这里指生命结束 疏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