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5538168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教案

日期:2024-06-2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30次 大小:295646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统编,中外,历史,纲要,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 cover
邴阔·KY历史工作室出版·侵权必究 第十八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战后美苏冷战格局形成的原因、表现,认识两极格局对世界局势的影响 了解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美苏关系的特点,知道多极化趋势的主要表现 认识苏联走向解体的原因和重大事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美苏冷战格局形成的原因、表现和苏联走向解体原因 二、教学难点:两极格局对世界局势的影响 教学过程设计 一、美苏冷战的形成 基本含义:冷战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背景/原因 二战中后期形成了雅尔塔体系(欧洲衰落;美国实力超群;苏联空前强大) 二战结束,美苏在消灭了法西斯敌人后,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 (3)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存在严重冲突(根源) ①美国: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急剧膨胀;美国总统杜鲁门声称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反对共产主义;美国在全球进行扩张,将社会主义的苏联视为其建立世界霸权的最大障碍 ②苏联:战后苏联希望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恢复经济,发展社会主义;但苏联为保证自身安全推行大国沙文主义,极力扩大在东欧的影响力,与美国发生尖锐矛盾 注:1946年美国凯南的长电报与苏联诺维科夫的长报告,表明二战结束后仅仅一年美苏双方的对外政策都从大国合作转向了对抗(仅作了解) 形成过程 美国 苏联 序幕 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主张西方世界联合起来共同遏制苏联 政治上 举措 1947年杜鲁门主义提出 1947年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内容意义 宣布将支持所有反对共产主义的国家 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 由苏联和波兰等东欧国家组成 宣布世界分裂为两大敌对阵营 即帝国主义和反帝国主义 经济上 举措 1947年对西欧进行马歇尔援助计划 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内容意义 促进了西欧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巩固了西欧资本主义制度 方便了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 由苏联和东欧国家组成 形成了以苏联计划经济为主导的体系 军事上 举措 1949年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 1955年成立华沙条约组织/华约 内容意义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1955年联邦德国加入 以苏联为首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地缘 政治上 德国分裂 1948年第一次柏林危机直接导致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于1949年相继成立 联邦德国简称西德为资本主义国家;民主德国简称东德为社会主义国家 朝鲜分裂 1948年朝鲜半岛以38线为界分裂为韩国和朝鲜 韩国为资本主义国家;朝鲜为社会主义国家 补充知识(仅做了解) 第一次柏林危机:二战后德国被美苏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后英美法占领区合并为西占区,苏联占领区为苏占区;首都柏林虽然位于苏占区,但依然划分为西柏林和东柏林;1948年西柏林实行币制改革,引发苏联不满,遂关闭了西方通往西柏林通道,引发了第一次柏林危机 美苏冷战、美苏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三者的关系 ①相同点:三者都是指二战后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态势,都以1991年苏联解体而告终 ②不同点 开始时间不同:冷战开始的标志是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提出;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是1955年华约的建立;雅尔塔体系的形成是1945年雅尔塔会议的召开 涉及范围不同:冷战具体指的是美苏两国;两极格局具体指的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雅尔塔体系具体指的是世界范围内的美苏对抗也包括第三世界国家;其实三者并无太大区别 二、美苏冷战的发展 1、全面冷战 (1)第二次柏林危机:1958年赫鲁晓夫向英法美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其撤出西柏林驻军 (2)第三次柏林危机:1961年赫鲁晓夫重提撤军要求,并修建柏林墙 (3)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赫鲁晓夫为改变美苏核威慑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