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5549727

中职历史高教版第5课 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课件(共36张PPT含2个内嵌视频)

日期:2025-11-22 科目:历史 类型:课件 查看:79次 大小:4482472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中职,课件,视频,内嵌,2个,PPT
  • cover
(课件网) 第三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5课 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三国鼎立的形成及过程中的著名战役;了解西晋实现短暂统一,初步理解西晋短暂灭亡的原因;了解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对峙的政权分立状况; 2.能力目标∶在角色扮演、分析史料的过程中提升语言表达的能力和史料分析的能力; 3.素养目标:在学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中认识到分分合合是历史趋势。 重点:把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的基本线索与阶段特征; 难点:在历史长河中认识政权分立与国家统一。 三分天下 第5课 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 短暂统一 偏安与混战 对峙与消长 一、三分天下 第5课 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 (一)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二)官渡之战 (三)赤壁之战 (四)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一、三分天下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腐朽的朝廷根本无力平叛,在黄巾军冲击下,岌岌可危的东汉王朝决定饮鸩止渴,下令各郡自行募兵守备,虽成功镇压了黄巾起义,但却使地方州郡长官拥兵自重。 公元188年,太常刘焉目睹汉灵帝朝纲混乱、王室衰微,故向朝廷建议说:“刺史、太守行贿买官,盘剥百姓,招致众叛亲离。应该挑选那些清廉的朝中要员去担任地方州郡长官,借以镇守安定天下。”刘焉谓四方多事,原因在刺史权轻。用宗室、重臣为州牧,在地方上凌驾于刺史、太守之上,独揽大权以安定百姓,史称“废史立牧”。州牧的设立和州刺史权力的提升,埋下了汉末军阀割据的祸根。包括刘焉在内的州牧上任后基本就不再受朝廷的控制。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壮大起来。 1.背景介绍 (一)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一、三分天下 (二)官渡之战 一、三分天下 (二)官渡之战 一、三分天下———角色扮演 谋士甲:丞相为何如此烦躁? 谋士乙:可是为了袁绍大军来犯? 曹操:正是为此忧心。 谋士甲:丞相尽可放心,天子在许都,袁绍来犯,是为大逆不道,丞相奉天子之命抗袁,天下人必拥护丞相,民心所向,丞相胜券在握呀! 曹操:可袁绍大军精兵十万,我军不足四万,胜负实难预料。 谋士乙:丞相礼贤下士,这是袁绍万万不可相比的,且丞相多年来募民垦荒屯田,积蓄军粮,深固根本,又怎知袁绍必胜呢? 曹操:如此说, 我方当胜券在握了。全赖各位鼎立相助, 曹操感激不尽。 历史情景剧 分析曹操战胜的原因 “挟天子以令诸侯” 礼贤下士,重用人才 实行屯田,重视农业 (二)官渡之战 一、三分天下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龟虽寿》 2.官渡之战 影响:基本上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二)官渡之战 一、三分天下 公元208年,曹操在统一北方之后,亲自率号称80万人的强大军队沿江南下,企图消灭刘备及孙权,统一中国。 孙权与刘备结成联盟,共同抗击曹军,两军在位于长江中游的赤壁相遇。此时,曹操军队里已有疫疾,初战不利,退至乌林。 曹军战船首尾相连,东吴黄盖献计伪降,以斗舰十艘满载引火物,及接近曹操船舰同时发火,烧尽北船。时东南风急,遂沿及岸上营地。曹军大溃,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周瑜率军继进,曹操遂烧余船资,从华容败逃。周瑜、刘备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 此战曹军兼以饥疫,死者大半,操留曹仁、徐晃守江陵,乐进守襄阳,引军北还。 刘备很快占领荆州四郡(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后又得益州,遂与孙、曹渐成三足鼎立之势。 (三)赤壁之战 一、三分天下 208年 (三)赤壁之战 一、三分天下 (四)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220年曹病故,其子曹丕废汉献帝,自立为帝,国号魏,定都洛阳,史称曹魏。 (2)221年,刘备在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