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5557328

统编版语文六下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精选题(含答案)

日期:2024-06-13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试卷 查看:36次 大小:124108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统编,语文,六下,小升,文言文,阅读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精选题-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文言文阅读 掩耳盗铃 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者,欲负②而走,则钟 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③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④掩其耳。恶⑤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⑥也! 注释: ①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 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亡:逃亡。②负:用背驮东西。③况(huàng)然:形容钟声。④遽(jù):立刻。⑤恶:害怕,⑥悖(bèi):荒谬。2·1·c·n·j·y 1.下面这句应该怎么读,请你用“/”划出节奏来。 恐 人 闻 之 而 夺 己 也,遽 掩 其 耳。 2.联系上下文理解。 (1)“以锤毁之”中的“之”是指:_____。 (2)“恶人闻之”中的“之”是指:_____。 (3)“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 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 3.本文的寓意是:_____。 文言文阅读。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 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暮,何不炳烛①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③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炳烛:点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育臣。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4.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暮:_____ (2)闻:_____ (3)善:_____ 5.本文题为《师旷论学》,那么“论学”的核心句是哪一句?概括起来是什么意思? _____。 6.师旷论学的道理对你有何启示? _____。 文言文阅读。 虎求百兽 虎求①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 :“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②的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递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释]①求:寻找,寻求。②长(zhǎng):首领,掌管。 7.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子无敢食我也( ) (2)故递与之行( ) (3)兽见之皆走( )( ) 8.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_____。 9.请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则寓言故事。我们现在常用这个成语来比喻什么? _____。 阅读阅读《北人食菱》,按要求作答 北人食菱 (明)江盈科 北人①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②”,席上啖③菱 ,并壳入口。或④田曰:“食茭须去壳。”其人自护⑤所短⑥”,曰:“我非不知,并⑦壳者,欲⑧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21cnjy.com 夫菱生于水而非土产,此坐强⑨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北人]北方人。②[仕于南方]在 南方做官。③[啖](dàn)吃。④[或]有人。⑤[护]掩饰。⑥[短]缺点,短处,不足之处。⑦[并]一起。⑧[欲]想要。⑨[强(qiǎng)]本文中指“勉强”。21*cnjy*com 10.“北人”吃菱角时“并壳入口”的原因是什么?( ) A.想清热解毒。 B.想换个吃法。 C.喜欢这样吃。 D.不认识菱角。 11.“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这个语句中的“坐”最可能是什么意思?( ) A.因为 B.坐下 C.当作 D.座位 12.我们可以从这篇文言文中获得哪些启示?( ) ①做人要善于变通,巧妙应对。 ②我们应实事求是、虚心学习,不要不懂装懂。 ③人人都有缺点,不必为了掩饰缺点而强行辩解。 ④知识是无穷尽的,不要强不知以为知,否则会贻笑大方。 A.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3.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_____。 14.假如你是那位“北人”有人提醒自己吃菱角的方法错了时你会怎样说?请联系文本信息,展开想象,把当时你会说的话写下来。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_____。 文言文阅读。 蜀中有杜处士,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