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5590285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课件(共16张ppt)

日期:2024-05-0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63次 大小:86913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
  • cover
(课件网)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教学目标 了解本诗文学特色 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内涵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感彩。 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的殿堂。诗歌是文学殿堂里一颗璀璨的明珠。很多的中国人都是在诗歌里不知不觉,情不自禁地完成了他们的生命成长。李白和杜甫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座高峰,同时,他们也构成了唐诗的分野。李白太平盛世唱响了富于浪漫色彩的诗歌情调,形成了豪放飘逸的风格,被称为诗仙。今天让我们走进李白,去感受一下李白诗歌借物抒情的特点。首先让我们走进《春夜洛城闻笛》。 诗歌题目点明了时间、地点、事件, 它们分别是: 解读题目 时间:春夜。 地点:洛城。 事件:闻笛。 平时,你听到笛声有什么感受?李白听到笛声又有什么感受呢?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 提示:“何人不起/故园情?”诗人听到笛声, 引起了思念故乡的感情。 学生回答 读出节奏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朗读诗歌 笛子声音绵长悠扬,音色是婉转凄凉,能触动人们内心柔弱之处。李白常年在外, 时时想起故乡,今天听到笛声,自然又引起他对家乡的思念。 提示答案 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 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与杜甫齐名,世称大“李杜”。其作品风格豪放飘逸,想象奇特。 2、李白二十多岁时就离开四川在外游历,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在他客居洛阳时,一个春夜,听到了悠扬的笛声。多情的诗人就写下了这首诗。 课堂链接 我们听到笛声会不会起故园情呢?李白为什么听到 笛声起故园情呢? 思考回答 1、学生再次朗读课文。 2、学生就诗歌的重点词语提问。 重点词语如红体字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再读再问 学生勾画注释,旁批补充内容。 洛城:现在的洛阳市,河南省辖地级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玉笛:笛子的美称。 暗飞:隐隐约约、断断续续传来笛声。 散”是均匀、遍布。 折柳:古乐曲名,有《折杨柳歌辞》。“柳”与“留”谐音,暗含要行人留下来。 故园:故乡。 学生活动 1、学生试背课文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学生活动 学生活动 朗读诗歌译文,加深理解。 不知谁家的玉笛吹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整个洛阳城。 就在今夜,听到哀伤的《折杨柳》曲调,谁不会萌发思念故乡的深情。 揣摩情志 1、品读“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古人讲究炼字,“暗”“满”用得很好,如何理解? 提示: 题目是闻笛,诗人却不说“我”闻笛,说笛声传来。“暗”字用得妙,不知笛声来自何处,也不知道吹笛的是何人,用此“暗”字,十分恰当。再则,“暗在”还表现另一种情景:春风中,笛声从远处传来,笛声断断续续、隐隐约约。“满”字,仿佛整个洛阳城无处不萦绕着悠扬的笛声。这是诗人极度夸张的主观感受。以动衬静表现了洛城春夜静谧,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之心切。 揣摩情志 2、赏析“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是诗歌传统意象,表达思念故乡的情感。古人送别时有折柳的习俗,“柳”者,“留”也,二字谐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李白客居洛阳,听到折柳曲子,离乡之情油然而生。 《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旨所在。诗人听到《折柳》曲自己就产生羁旅之愁,推而广之,其他的人这时也会萌生思乡愁绪。诗人用反问句强化了这层意思。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思乡之切。 精读诗歌 1、朗读课文,读出情感。 2、分小组朗读课文,闭目想象诗歌描写的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