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5648034

第15课_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教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日期:2024-06-2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43次 大小:30464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高中,文化交流,必修,选择性,统编,历史
  • cover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六单元 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课标要求 通过万里长城、故宫、京剧等,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意义。 学习目标 1.通过梳理《世界遗产公约》《世界遗产名录》、各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自然遗产,认识保护世界遗产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2.通过分析地图及文献史料,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意义。 3.通过对几个典型问题的探究,引领学生认识本课的基本史实,逐渐掌握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方法和能力,培养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落实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育。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不同历史时期各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 学习难点 通过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世界遗产公约》、各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认识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教学流程 板块一 激趣导新 利用“良渚古城遗址”图片结合课前提示语导入。 板块二 自主学习 夯实基础(当堂自学,掌握必备知识,增强时空观念,培养分析能力)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基于六方面的认识:一曰秉持学为中心,教为学服务的基本理念,“以学生深度学习为本,以学生素养发展为本。”教学活动组织与实施的最高原则在于促进学生发展。二曰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三曰依循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课程改革赖以进行的纲领性文件,是教材编写、教学开展、考试命题和教学评价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是检验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优劣的基本依据;是国家对教学质和量上的最低要求;四曰依据教材,教材是中学历史教学最主要、最基本的材料,是学生学习的核心材料。五曰历史基础知识具有永恒的“生命力”认识,是培养学科关键能力的基础。六曰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本质体现。出于三方面的考量:一是从高二学情出发: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实质就是自身能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共同作用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教师需在充分考虑高中二年级学生心理特点、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等具体情况的前提下,通过提供学习材料等多种途径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指导者。二是让学生通读本课文本,掌握基础的知识,感悟历史知识的重要性,在时空框架下把握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理解历史进程中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原因与结果,建构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认识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三是为后续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奠定基础,达成学业质量水平和核心素养水平。 板块三 互学探究 培育素养(依托材料,开展问题导学,培养史证意识、历史解释能力) 探究1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材料一 位于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的良渚古城遗址(约公元前3300 -前2300年),向人们展示了新时期时代晚期一个以稻作农业为支撑、具 有宗教信仰的早期区域性国家。该遗址由四部分组成:瑶山遗址区、谷口 高坝区、平原低坝区和城址区。通过大型土质建筑、城市规划、水利系统 以及不同墓葬形式所体现的社会等级制度,这些遗址成为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 ———世界遗产委员会2019年7月 思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保护文化遗产的原因,并指出传统的保护方式。 (1)原因:①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性价值”,人类的共同财富:A.是人类历史文化的载体;B.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意义;C.是历史、文化、民俗、宗教和民族学研究的重要资源。②文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