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5654851

第17课《短文两篇——爱莲说》课件(共22张PPT)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1次 大小:595537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7课,短文两篇——爱莲说,课件,22张,PPT
  • cover
(课件网) 莲花,历来为文人墨客所称颂: 李白:“涉江弄秋水,爱此荷花鲜”、“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白居易:“冷碧新秋水,残红半破莲。从来寥落意,不似此池边”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苏轼:“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李清照:“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周敦颐在南康军(治所在今江西星子县,“军”是宋代行政区的名称)任地方行政长官时,曾亲自率领属下在府署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爱莲说 周敦颐 解读题目 从本文题目中你可以获取哪些信息? 爱 莲 说 文体: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文章写作的主体 作者的感情 朗读文本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yū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màn/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yī,菊之爱,陶后/鲜xiǎn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理解文意 请借助文下注释,理解文本含义。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结构助词,“的” 值得 ……的花 很,非常 第一人称代词 置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连词,表转折,“却” 出(于)淤泥而不染 省略句 (于)淤泥出而不染 状语后置 连词,表转折,“却” 结构助词,“的” …的人 判断句的标志 结构助词,“的” 听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花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只喜欢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我只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洁净地挺立,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可以靠近去赏玩啊。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居避世的人,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人,莲是花中的君子一样的人。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说。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人很多了! 概括文本 在《爱莲说》中,作者分别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生长环境 体态 风度气质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香气 香远益清 分析形象 《爱莲说》称莲为“花之君子”,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有哪些美好品质? 莲(莲的特性) 君子(人的品性)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深处污浊环境而不与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 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 正直不苟,不趋炎附势,豁达大度 美好的姿态气质,美名远播 自尊自爱令人敬重 探究质疑 在《爱莲说》中,周敦颐对菊、牡丹、莲三种花的态度是一样的吗?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探究质疑 除了莲,作者还写了菊花和牡丹,你觉得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你同意作者对它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