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5775721

第6讲 魏晋至隋唐的经济与文化 学案(含解析)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新教材浙江专用)

日期:2024-06-07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67次 大小:278011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浙江,教材,新教材,历史,复习,一轮
    第6讲 魏晋至隋唐的经济与文化 时空重点 主题概览 1.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遭到破坏,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中国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北魏均田制形成,草市产生。隋唐时期,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精耕细作日益成熟,出现了曲辕犁和筒车;丝织业和制瓷业得到新的发展,瓷器出口;商业繁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唐中后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2.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传播,佛教盛行,出现玄学;书法艺术进入自觉阶段,出现王羲之等书法大家;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推动了绘画艺术的发展;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和南朝祖冲之对圆周率的精准计算是此时期的科技成就代表;隋唐时期,儒佛道三教并行,儒家正统地位受到挑战,韩愈等儒学大师提出复兴儒学;雕版印刷术和火药技术出现;李白、杜甫等大诗人推动诗歌进入黄金时期;书法、绘画艺术成就突出。 一、魏晋至隋唐的经济 1.农业(纲要上+选必2,第4课子目2) 三国 劳作方式 坞堡 水利灌溉 马钧对翻车进行了革新,在民间广泛使用 两晋、南北朝 生产工具 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大批流亡南下,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出现了灌钢法制作的农具 劳动力 北方人民南下充实了南方劳动力资源 土地开发 南方土地大量开垦 农作物 南方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土地制度 北魏孝文帝改革开始推行均田制(选必1,第4课子目1)] 唐朝 生产工具 曲辕犁 劳作方式 农业家庭式 耕作方式 铁犁牛耕 土地制度 (1)均田制(唐前期)。 (2)地主土地私有制(唐中期) 水利灌溉 (1)翻车得到推广并广泛使用。 (2)出现了筒车,借助水力汲水入筒进行灌溉 技术体系 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选必2,第1课子目1) 政府政策 重农抑商 2.手工业(纲要上+选必2,第4课子目2) 三国、两晋南北朝、西晋 制瓷业 (1)制瓷烧造技术臻于成熟,不仅质量有所提高,品种也更加丰富。 (2)为了防止在烧制过程中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坯件,工匠把坯件放在耐火泥制成的匣钵中 冶炼业 出现了灌钢法技术 隋唐 陶瓷业 (1)为了使器物在烧制过程中不粘连,工匠在器物底部放置已烧制好的黏土块———支钉。 (2)唐代著名的“唐三彩”驰名中外,唐墓出土的唐三彩盘,釉色绿、褐、白相间,既有图案规律,又具有三彩釉流动自然的特点 3.商业(选必2,第7课子目1、2) 魏晋 出现当铺 隋朝 隋炀帝开通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首次南北贯通,沟通五大水系,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唐朝 市场 从隋唐到两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商业进一步繁荣 货币 铸行“开元通宝”钱(选必1,第15课子目1) 信贷契约 (1)信贷业务由存贷款发展到汇兑,出现了类似现代汇票的“飞钱”。 (2)当铺通称为“质库”,有时亦称“解库”“解典”等,主营抵押小额贷款,兼营货币兑换。 (3)契约应用更加广泛(吐鲁番阿斯塔纳唐墓出土的石染典买马契) 对外贸易 出口商品 陶瓷(特别是瓷器)、丝绸、茶叶、纸张 外贸路线 唐宋以后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商船从东南沿海各港口出发,近达南洋各地,远达波斯湾、阿拉伯海和红海沿岸 管理 官府在东南沿海一带设置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 影响 (1)中国通过陆、海两条对外贸易渠道,引进了国外的优良马匹、植物新品种、香料、药材和琉璃。 (2)中国丝绸一度成为西方人财富和身份的象征。 (3)中国的瓷器、茶叶流行于亚、非、欧三洲,丰富了当地人们的生活 4.江南的开发 背景 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表现 农业方面: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