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5800157

七下历史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基础知识默写填空(学生版+教师版)

日期:2024-05-04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84次 大小:377072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七下,发展,教师,学生,填空,默写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时空线索】 【思维导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是明清时期时代特征。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一、明朝的建立 (1)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 实施区域 具体做法 目的/作用 地方 朱元璋(明太祖)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设立“三司”[布政使司(掌民政和财政)、按察使司(掌司法)、都指挥使司(掌军务),三司长官由中央任命],互不统属 使行省的权力分散 朱元璋还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 巩固皇室 中央 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进一步集中权力 朱元璋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 分散兵权,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 (2)统一: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二、明太祖强化皇权 (1)原因: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 (2)目的:巩固统治,强化皇权。 (3)措施 ①从地方到中央全面改革官制: ②设立锦衣卫:为监视官民,朱元璋(明太祖)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后来,明成祖成立了东厂,该特务机构由宦官负责,权力在锦衣卫之上。这两个机构合称“厂卫”,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4)影响: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样就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5)立“祖制”:在实现大权独揽之后,朱元璋以明朝祖宗的身份立下“祖制”,明确规定了子子孙孙不得改变他的做法。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文化背景 明朝提倡尊孔崇儒。 考试题目来源 “四书”“五经” 对题目的解释 朱熹的《四书集注》 文章格式 “八股文” 影响 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也不利于科技的发展。 四、经济的发展 领域 表现 农业 引进物种:明代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手工业 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丝织业: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制瓷业: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色彩艳丽,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 商业 城市:商品经济活跃,出现了北京、南京等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和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 商帮:晋商、徽商 【知识联系】 1.封建社会政治制度比较 秦朝政治制度示意图 唐朝政治制度示意图 元朝政治制度示意图 明朝政治制度示意图 2.科举制发展过程 雏形 形成 完善 发展 僵化 废除 隋文帝分科考试 隋炀帝设进士科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创殿试制度 宋朝提高进士地位 明清实行八股取士 1905年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明代对外关系两件大事:交往:郑和下西洋 冲突:戚继光抗抗倭 一、郑和下西洋 (1)背景:15世纪初,明朝经济繁荣,国力雄厚,成为世界强国。 (2)目的:明成祖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换取海外的奇珍。 (3)概况: ①时间:1405年到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 ②路线: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③船载物品及用途:满载丝绸、瓷器、茶叶及金银货币等物品,所到之处,郑和及随行人员访问当地首领,赠送物品,表达友好意愿与当地居民进行贸易。 (4)地位:郑和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5)意义: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