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5818869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案】高中历史 部编版 中外历史纲要上

日期:2025-04-27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96次 大小:289502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历史,纲要,中外,编版,高中,教案
  • cover
中外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案 内容: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学对象:高一 设计者: 教材:中外历史纲要 课时:1课时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本课共四个子目,分别是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孔子和老子、百家争鸣。四个子目之间紧密联系,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即春秋战国时期在经济上的大发展和在政治上的大变革,在思想领域则表现为“百家争鸣”。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春秋战国、变法运动、百家争鸣等相关知识点,同时在政治课的学习中,也对马克思原理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有过系统的学习,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学生刚刚进入高中历史学习阶段,对于分析历史问题、探究历史现象的历史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在史料分析、历史解释方面的能力需更加注重引导和提高。 高一学生处于初高中教学衔接阶段,教师在课堂教学上需要注重课堂氛围,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进行交流、讨论,活跃思维。 三、教学目标 时空观念 学生通过春秋战国列国形势图、春秋战国时间轴等清晰的了解到春秋战国的时间分段以及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等,在时间和空间上形成初步认知。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学生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史记》《战国策》中的相关史料记载的阅读和理解以及孔老等诸子百家的文章阅读,了解诸侯争霸兼并战争、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孔老学说和“百家争鸣”等基本史实。并且在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分析理解春秋战国时期争霸局面形成的原因,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以及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变动,以及“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等。 唯物史观 学生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清晰的认识到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大发展和政治大变革,从而引发了思想文化领域的“百家争鸣”这一文化现象。在认识了解这一过程中,学生对于唯物史观也有了更好的理解,尤其是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有着更为明确的理解。 家国情怀 学生在本课的学习后,通过了解华夏族、华夏观念的形成过程,认识到中华民族的源远流长,能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同时也能加强民族认同、华夏观念的认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发展情况 孔子和老子等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的意义 难点: 华夏认同观念的问题 战国变法的必然性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PPT、教案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 老师:在本节课开始前,我们先回忆一下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西周统治的三大支柱性的制度,是哪三大制度呢?我们请一位同学来回答一下。 学生:我们学习了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等级制度。 老师:对,同学回答的非常好。我们都知道这三大制度对于巩固西周的统治起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一代代的分封和宗法关系的传递,诸侯实力不断增强,王室衰微,周天子和诸侯血缘关系越来越疏远,礼乐征伐也从自天子出转为自诸侯出,那么最终就走向了列国纷争。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老师:那么现在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部分,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列国纷争如果我们要给他一个时间定位的话,主要集中在哪个时期? 学生:是东周时期,也是春秋战国时期。 老师:对,在公元前770年,由于西北民族犬戎的威胁和王室内部的重重矛盾,周平王东迁,我们从地图上可以看到,周平王将国都从原先的镐京迁到洛邑,历史也进入了东周时期。东周它实际上是包含着春秋和战国这两个阶段的,不过并不是完全包含战国阶段,对吧。 那么接下来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初中所学的知识,和老师一起把春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