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5827935

高考生物考前知识完善:12、种群与群落

日期:2024-06-03 科目:生物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52次 大小:11573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高考,生物,考前,知识,完善,种群
  • cover
高考生物考前知识完善 十二、种群与群落 一、种群 1.在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以逐个计数。但是,在多数情况下,逐个计数非常困难,需要采取估算的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样方法。 2.单子叶草本植物常常是丛生或蔓生的,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而双子叶草本植物则容易辨别个体数目。 3.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都是常用的取样方法。 4.从种群特征角度考虑,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5.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种群常见的空间特征有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 6.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曲线图是数学模型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同数学方程式相比,它能更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建立数学模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和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和修正。 7.“J”型增长模型的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为:Nt=N0λt。 8.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当死亡率增加到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 9.从种群“S”型增长曲线的斜率可以看出增长速率先增大至K/2后减小至零。 10.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11.对一支试管中的培养液中的酵母菌逐个计数是非常困难的,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滴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计数。 12.目测估计法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 13.测定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取样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测定某块地植物类群丰富度的取样方法是样方法;测定昆虫卵、蚜虫和跳蝻的种群密度的取样方法是样方法;测定酵母菌的种群密度的取样方法是抽样检测法;测定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是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 二、群落 1.对于独居性生物如老虎,在一定范围内,种群密度越大,种内斗争越激烈;对于群居性生物如蜜蜂,在一定范围内,种群密度增大,有利于种内互助,超过这个范围之后,种内斗争也越来越激烈。对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间所需资源或空间重合度越大,竞争越激烈;从数量上看,数量越多并越接近的两个种群间,竞争一般最激烈。 2.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森林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3.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动物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 4.群落的演替有两种类型,其中比较漫长而艰难的是初生演替,在干旱的荒漠地区,群落的演替就很难形成树林,或许只发展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 5.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