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八单元 词汇和语法的规范与辨正 1 词汇的规范与辨正 2 语法的规范与辨正 目录 CONTENTS 语法的规范与辨正 我们知道普通话有三项标准,即语音、词汇和语法。在前几章的学习中,主要了解的是普通话的语音。仅仅掌握好语音,并不能学好普通话。汉语方言和普通话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语音上,还表现在词汇和语法上。如果使用方言的词汇和语法,即使用普通话的语音也不是标准的普通话。学好普通话,还应该学习普通话的词汇和语法。 单元导读 词汇的规范与辨正 普通话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北方方言使用范围广,因而也具有极大的普遍性。但并不是北方话中所有的词汇都可以进入普通话。北方话使用地区多,使用范围广,各地的分歧也大。例如,普通话里的“晚上”,在方言里就有很多说法,山东话很多地方有“后晌、后下、黑下”等说法,成都话是“晚黑”,西安话是“黑咧”。这些方言词汇只能在本地通用,外地人听不懂,不具有普遍性,因而也不能进入普通话词汇。 词汇的规范是指根据普通话的词汇标准来消除词汇方面存在的分歧,目的是促进地区、民族间的人们更好地交流沟通,促进经济的发展、民族的团结。词汇的规范并不是要消除方言词汇,相反,普通话还要吸收方言词汇中有生命力的词汇,从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 第一节 一、词汇的规范 词汇的规范与辨正 词汇的规范首先要遵循一定的标准,而词汇标准的制定是词汇规范化的首要工作。普通话含义中有对词汇标准的规定,但实际的情况要复杂得多,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先后编写、出版了《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等,词汇的使用有了一定的标准。但是,社会发展是迅速的,词汇的发展也十分复杂。因此,词汇的规范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目前要做的规范工作,主要是维护既有的词语规范,更重要的是对普通话从方言词、古语词以及其他语言中吸收进来的成分进行规范。 第一节 二、词汇规范的要求 词汇的规范与辨正 对吸收进来的词语进行规范,有几项标准。首先是考虑词语在普通话中有无存在的必要,即这个词是否反映了社会的发展,是否适应了表达的需要;其次要考虑词语的普遍性,即这个词在社会中是否具有较广的使用范围,是否具有较高的使用频率;还要考虑词语的明确性,即这个词的意义是否明确,是否容易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 (一)方言词的规范 学习普通话要特别注意方言词的使用。方言词的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普通话词汇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的,但是普通话词汇比北方方言词汇更具有普遍性。因此北方方言的土语是不能进入普通话词汇的。 第一节 二、词汇规范的要求 词汇的规范与辨正 (2)普通话词汇并不排斥方言区中具有特殊表现范围、富有表现力而普通话中又没有其他同义词汇可以替代的方言词。例如,“瘪三”原是吴方言词汇,现已广泛使用,成为普通话词汇。还有,诸如“牦牛”“芒果”“荔枝”等,尽管是方言词汇,但普通话没必要再造新词,而是将其直接吸收过来成为普通话的一部分。 (3)不要滥用方言词汇,那些使用范围狭窄、表意不明确的方言词汇是不能进入普通话词汇的。 第一节 二、词汇规范的要求 词汇的规范与辨正 (二)古语词的规范 现代汉语是从古汉语发展而来的,有意识地吸收一些有生命力的古语词,可以丰富普通话的表现力,这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古语词不能滥用。那些生僻的、令人费解的、早已被淘汰的古语词应避免使用。例如,应用“原谅”而不能用“原宥”。 (三)外来词的规范 (1) 采用外来词的通用书写方式。例如,用“高尔基”不用“戈里基”。 (2) 使用意译的外来词,避免使用音译的外来词(人名、地名、国名等专有名词除外)。如使用“青霉素”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