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5867123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说课稿(共25张PPT)

日期:2024-06-16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44次 大小:95897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人教,六年级,下册,比例,基本,性质
  • cover
(课件网) 比例的基本性质 比例各部分名称 比例的基本性质 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比例 比例基本性质的地位和作用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和比例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比例的意义的深化和发展,是后面学习解比例的基础。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阶段学习比例初步知识的一项重要内容。所以必须使学生切实掌握。 1、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能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3、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况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2、通过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究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渗透有序思考,体验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 这样的目标设计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还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展能力,使学生最终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根据乘法算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为了教学信息的直观呈现,我制作了简单的课件服务于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和优势。 教学准备: 说学情 本学期,是小学学段的最后一个学期,经过五年多数学知识的连续学习,以及对学生数学兴趣和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数学学习经验和初步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该年龄段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慢,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较差,上课注意力不是很集中,好动,尤其是我任教的班级男生过多,缺乏踏实,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因此,在本节课上,应加强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夯实基础,理解概念,灵活应用,为今后解比例和正反比例的教学打下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堂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想、反思等数学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本节课的教学紧紧围绕这一理念进行教学设计的。先让学生学习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再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最后通过简练的分层练习,深化比例的基本性质,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渗透假设、验证、优化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说教法、学法: 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学法的选择,我将本课的教学设计为四个环节。【整体设计】如下: 1、复习引入 2、探究新知 3、知识应用 4、课堂小结 一、复习引入 什么叫做比例?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4:1.6和60:40 因为:2.4 :1.6 = 1.5 60:40 = 1.5 1.5 = 1.5 所以:2.4:1.6和60:40 可以 组成比例 2.4:1.6=60:40 运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这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 二、探究新知 (一)比例各项的认识 内项 2.4:1.6=60:40 外 项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 叫做比例的项。 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 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两个外项是( )和( ); 两个内项是( )和( )。 2 3 = 4 9 18︰4=9︰2 两个外项是( )和( ); 两个内项是( )和( )。 填空练习,请你指出下面比例的两个外项和内项各是多少? 18 2 4 9 2 9 4 3 二、探究新知 (二)比例的基本性质 计算下面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 (1) 2.4:1.6=60:40 2.4×40=96 1.6×60=96 观察计算结果,你有什么 发现吗? 2.4︰1.6 = 60︰40 交叉相乘 2.4×40=1.6×60 2.4 1.6 = 60 40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计算下面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 二、探究新知 (二)比例的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