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5870080

四川省绵阳江油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4-06-0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34次 大小:7205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四川省,期中,答案,试题,语文,考试
  • cover
江油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说:“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由“诗分唐宋”引出一个问题:唐宋两朝的其他重要文体,比如词,是否也可以作唐宋之分呢? 文学审美形态的演变,与孕育它的文化土壤密切相关。在中国文化史上,唐宋两朝是一个转折期。以中唐为界,从魏晋到盛唐一直在政治体制中处于中心位置的门阀贵族日益衰落,而寒门庶族势力不断增强,至宋代完全取代了门阀贵族,形成了君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文官政治。经济上,两税法取代了租庸调制,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减弱,以城市为中心的商业经济日趋繁荣。文化方面,思想领域由儒、释、道三教并行走向以儒为主兼融释、道的理学独盛。印刷术的广泛应用则使知识迅速扩散,社会的文化水平有了显著提升。 今人通常将中唐之前上承魏晋南北朝的文化称为“唐型文化”,中唐发端、成于宋代的文化称为“宋型文化”。“以丰神情韵擅长”的唐诗与“以筋骨思理见胜”的宋诗,分别是这两种文化所开出的精神花朵。“词分唐宋”的现象也与唐宋文化转型有关,但与诗歌相比,又有其特殊性。文化转型并非一蹴而就。中唐之后,“唐型文化”的某些因子依然长期存在。比如科举考试,终唐之世不仅取士数量不多,而且多出自世家大族。作为“宋型文化”思想内核的儒学,到仁宗朝庆历前后才真正实现,理学的生成更要到北宋后期。“宋型文化”诸要素在与“唐型文化”诸要素的相持中不断成长壮大,最终占据了主流。 从词的创作史来看,晚唐五代的温庭筠、韦庄、冯延已、李煜等人是“唐词范式”的奠基者。他们的基本创作方法是“以唐诗为词”,将唐诗的艺术手法、创作经验运用到词中,营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含蓄委婉的韵味。北宋词坛在神宗朝以前,基本处于“唐词范式”的影响下。柳永以慢词创作打破了小令一统天下的局面,其“以赋为词”的手法也开启了宋词新风,但未获主流认同。北宋后期,“宋词范式”初步生成,其构建主要有两条道路:一是以苏轼为领袖的革新派,二是以周邦彦为代表的改良派。 苏轼与周邦彦的词作为经典的审美范式被广泛接受,是从南宋开始的。南宋前期由于国势剧变,士人多怀抗金恢复之志,因此苏词言志述怀、不拘音律的作风受到重视。辛弃疾接过革新派的大旗,将“以宋诗为词”的作风发挥到极致,完成了“苏辛体”的建构。南宋中后期偏安之局已定,士大夫更加推崇文雅意趣,周邦彦注重技巧、音节和雅、用典丰富的词风由此大受尊奉。姜夔在周邦彦的基础上改良,以江西诗法入词,用健笔写柔情,矫秾丽为清空,开创了格高调雅的风雅词源,形成了“周姜体”。南宋词坛创作以“宋词范式”为主,理论上也与此相应,前期多崇苏,后期多尊周。而“唐词范式”中的“花间体”则处于褒贬并存的境地。人们一方面奉《花间集》为“倚声填词之祖”,另一方面又批评其靡丽的风格无补于世道人心。 (摘编自符继成《诗分唐宋词亦分唐宋———文化转型与词体审美范式的演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分唐宋”是指产生于唐、宋的词作分别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审美范式迥异。 B.门阀制度衰落,商业经济繁荣,理学兴盛,这是文学审美形态得以演变的重要原因。 C.柳永对宋词发展有一定贡献但影响范围小,“宋词范式”直至北宋后期才真正形成。 D.苏轼词作在南宋前期被广泛接受,这与当时的社会形势及士人抗金复国的心态有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A.文章开篇引用钱钟书先生关于唐诗、宋诗的观点,引出了词有无唐宋之分这一论题。 B.文章二至五段主要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