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野蜂飞舞》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聆听和表演,感受音乐所表现“飞”的音乐形象,能用旋律线条、动作、声音等表现自己听后的印象,获得对音乐作品的自主感受和体验,能够在开放的学习情景中,展开充分的想象,进行大胆的模仿、表现。想象野蜂急促上下飞舞的形象,并尝试多元化地表现。 2、能够安静的聆听并用多种方式表现音乐《蜜蜂》、《野蜂飞舞》等等不同的“飞”的形象,领会音乐要素(节奏、音色、速度、旋律)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不断提高音乐素养以及音乐感受力、想象力、表现力、创造力和注意力。 3、在充分的聆听中感受动物的可爱,懂得爱护小蜜蜂、保护益虫的道理。 二、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感受与鉴赏”教学领域,主要以欣赏《蜜蜂》、《野蜂飞舞》为主要教学内容。 小提琴独奏《蜜蜂》是由德国小提琴家、作曲家弗朗索瓦.舒伯特(1808~1878)所作的小提琴曲。乐曲短小精练、形象鲜明,采用了比较活泼的小快板速度演奏。一开始就出现了连绵不断的三连音和半音上下颤动,奏出了模仿蜜蜂振翅飞鸣的嗡嗡声,生动逼真,加上旋律音区连续作入提升,使人联想起一群蜜蜂在盘旋起伏,漫天飞舞。乐曲中间段落运用了重音奏法,最后用提琴的拨弦轻轻结束。乐曲具有“无穷动”的体裁特点,栩栩如生地描绘了蜜蜂灵巧轻盈的形象。 《野蜂飞舞》的原歌剧《撒旦王的故事》。歌剧的脚本取材于俄国诗人普希金同名童话诗,本首乐曲表现王子变成野蜂急切的想飞到宫中归心似箭的心情。音乐具有无穷的体裁特征,连续16分音符的半音级进的滑行音调,形象地模仿了野蜂飞舞嗡嗡叫声,曲调忽高忽低,音量时强时弱,既表现了野蜂盘旋飞舞,又表现了王子归心似箭的心情。 三、重难点: 感受音乐中的情绪所表现的不同音乐形象。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流程: 一首《叠罗汉》律动,开启活跃课堂。 1、欣赏表现《蜜蜂》 音乐谜语,引入新曲。 师: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听一段音乐,猜个谜语吧!谜底呢,是一种会飞的小动物,你们听,谁来了?(初听音乐) 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自由回答。 师:你为什么这样感觉呢? 师:真聪明,猜对了,是可爱的小蜜蜂(展示课件)请同学们再听一听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如果你猜出来了,就试着模仿演奏。 引导学生通过肢体,模仿表现蜜蜂飞舞。 师:没错,这首乐曲就是用小提琴特有的音色演奏的,是德国著名作曲家舒伯特创作的《蜜蜂》。 师:大家觉得乐曲表现的是一只蜜蜂还是一群蜜蜂呢?他们在干什么? 师:你们想象力真丰富! 师:你能边模仿小蜜蜂的叫声,边自由地飞舞吗?(给一分钟) 师: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个小伙伴,你看这是什么?(沙锤) 我希望大家在声音结束的时候动作将要停下来,咱们比一比,看谁听的最仔细、动作最准确。(学生自由尝试) 2、欣赏、感受并表现乐曲《野蜂飞舞》。 初听音乐,感受野蜂飞舞。 师:同学们听音乐听得准,动作和声音真的像小蜜蜂一样轻盈灵巧。小蜜蜂是蜂的一种森林里还有一种蜂叫野蜂,刚才听了小蜜蜂在飞舞,现在大家一起认真地听野蜂飞舞吧!(出示课件,同时出示野蜂飞舞的故事) 讨论、感受野蜂飞舞的形象。 师:了解了《野蜂飞舞》的故事后,我们分组讨论小野蜂飞起来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学生讨论汇报) 用画旋律线条的方式表现野蜂飞舞的路线。 边听音乐边用手势表示 师:是呀,小野蜂飞得那么快、那么急,用你的小手指先画一画,小野蜂上下飞舞的路线。 边听音乐边在纸上画下旋律线条 师:除了刚才画的路线,还能想出另外的路线吗?在你的本上画出来! 用身体动作表现野蜂飞舞。 师:同学们感受到了旋律的上下波动了吧!看你们画的跟野蜂的路线一样嘛。(课件出示旋律路线) 师:现在,老师也很想感受一下,咱们边听音乐边用双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