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587998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短文两篇》《爱莲说》(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日期:2024-05-0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9次 大小:5013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八年级,人教,新人教,教案,爱莲说,2课时
  • cover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22课《短文两篇》《爱莲说》教案(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学生齐读课文后,教师指名朗读课文。 二、研读课文。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3、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齐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这次要读出感情来) (二)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 分析“菊”的衬托作用。 明确: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学过他的《桃花源记》,了解了他是一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愿意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品德高尚的人。 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明确: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有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作者写世人盛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三) 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写莲也就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明确: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 “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花之隐逸者也)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不是)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花之富贵者也)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读第二段。读的时候注意: 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4、根据刚才的讲解,让学生读课文,尝试揣摩语气,齐读课文。 5、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渝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三、总结课文。 同学们,周敦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四、布置作业。 1、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蜡烛,因为它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恰如默默无闻,甘为孺子牛的老师。 2、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21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