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5888900

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课件

日期:2024-06-01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3次 大小:6123285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0课,清朝,君主专制,强化,课件
  • cover
(课件网) 第三单元 明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一把心肠论浊清”。 ———胡中藻《坚磨生诗抄》 胡中藻是雍正宠臣鄂尔泰的门生,乾隆继位以后,对前朝遗臣在朝中势力有所顾忌,于是便着意兴起胡中藻案,以打击鄂氏朋党。 乾隆二十年,朝廷命人暗中收集胡中藻所出的试题及诗文,指责故意在清国年号加“浊”字等,因为这样的种种罪名,胡中藻被判处斩首,族人被杀,祸及师友。 乾隆时期,内阁大学士胡中藻为何而死? 作“一把心肠论浊清”诗句 胡中藻案 是个案吗? 一、文化专制 案件聚焦 1. 徐俊作“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的诗句,而被灭族。 2. 查嗣廷出“维民所止”的命题,被枭首,子辈死罪,家属流放。 3.一位举人作“举杯忽见明天子,且把壶儿抛半边”的诗句,被剖棺戮尸 。 4. 乔廷英作“千秋臣子心,一朝日月天”句,检举人和被检举人皆凌迟处死,两家子孙均坐斩,妻媳为奴。 以上文人获罪有何共同特点? 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名,对作者加以严厉惩罚。 文字狱 一、文化专制 捕风捉影———文字狱 康熙 雍正 乾隆 清代的文字狱多因镇压汉族人民的民族意识而发难。这显然是由于身为少数民族的清廷统治者,对数量巨大、文化悠久的汉民族的恐惧。清代帝王认为,汉人的民族意识一日不消灭殆尽,清廷的统治一日不得巩固。 任务一: 研读史料,分析清朝文字狱带来的危害。 材料一:今之文人,一涉笔唯恐触碍于天下国家。……人情望风看景,未必太甚……消刚正之气,长柔媚之风。此与世道人心,实有关系。 ———李祖陶《迈堂文集》 一、文化专制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龚自珍 材料二: 清朝统治者提倡尊孔读 经,组织整理文献和编纂书籍的活动。乾隆帝主持修编《四库全书》,对全国图书进行检查,不利于清朝的文献被禁毁,连前人涉及契丹、女真、蒙古、辽金元的文字都要进行篡改。查缴禁书竟达三千多种,十五万多部,总共焚毁的图书超过七十万部,禁毁书籍与四库所收书籍一样多。 材料三:在清朝残酷的文化压迫下中华文化受到严重的摧残。雍正十一年,清政府下诏征举士人,谁知相应寥寥,只得作罢。 1. 造成社会恐怖,摧残人才,禁锢思想 3. 阻碍按人才培养,文化的进步发展 2. 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一、文化专制 《四库全书》--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遗产的汇总 《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编成的、约8亿字的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四库全书》表面上是古籍整理,实际目的是将古代的文化典籍进行篡改,以删去不利之处保留对清朝统治有利的部分。反映民族矛盾和民族战斗精神的作品尽量摒弃和抽毁,对于不能不收录的名家名作则大肆篡改。 整理文献和编纂书籍 禁书, 收缴并销毁 一、文化专制 篡改实例一 岳飞《满江红》名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胡虏”、“匈奴”在清代是犯忌的。于是《四库全书》馆臣把它改为“壮志饥餐飞食肉,笑谈欲洒盈腔血”。 篡改实例二 辛弃疾的《永遇乐·千古江山》中的“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寄奴”在清代也是犯忌的,因此被改作“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宋主曾住”。 鲁迅评价此书说:“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全毁,抽毁,剜去之类也且不说,最阴险的是删改了古书的内容。” 二、皇权强化 任务二: 指出漫画反映的汉至清时期君臣关系的变化。 根据教材P101,梳理清朝通过哪些变革实现的。 顺治时期 康熙时期 雍正时期 乾隆时期 议政王大臣会议 (满洲贵族组成,决定军国大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