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591105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人教版)第三十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语文4月月考试卷

日期:2024-05-0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50次 大小:11745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新疆维吾尔,2022-2023,月月,语文,学期,三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人教版)第三十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语文4月月考试卷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共16分) (2023高三下·乌鲁木齐月考)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可以说,“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孔子一生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 “从心所欲”四字中包含着两个重点概念:一个是“心”,一个是“欲”。 先说“欲”。孔子所说的七十岁时的从心所欲当然绝不是指原始的感性欲望,而是内部完善且彰显于外的理性欲求。孔子一生追求的是“仁”,“仁”是孔子理想中最高最美的道德准则,所以他所说的“欲”是君子的欲,指“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欲,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欲。在孔子的理想境界中,凡“心所欲”皆是纯美纯善的“仁欲”。一言以蔽之,“欲”是有条件的,有限制的,是在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约束下的“随心所欲”,只有不超越此规范的“欲”才能称得上“仁欲”。 欲由心生,要想成为“所欲”皆是仁欲的君子,必须求诸欲之本———心。所以道德修养的功夫必须要下到“心”上。实际上,孔子所说的心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的“意识”,即强调人的意识的能动性作用。所以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又云:“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仁并不远人,它是人之内在生命,任何人只要愿意呈现它且认真地践履它,仁就实现了。可见仁道出于人心,返诸己心即可求得。 (选自张兵《儒家道德自我修养的理想境界》,有删改) 材料二 历代《论语》注疏常把“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矩”解释为“法”“法度”。如南宋朱熹说:“从,如字,随也。矩,法度之器,所以为方者也。”今人也常如此解。如国学大师钱穆说:“到七十,我只放任我心所欲,也不会逾越规矩法度之外了。”或者有的学者就直接按字面译“矩”为“规矩”。 以“不逾法”释“不逾矩”固然无错,但若就此打住,恐怕有失夫子思想真谛。孔子晚年自述,从十五岁志于学至“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不逾矩”是他对自己一生所达到的最高人生境界的描述。若仅仅是心之所欲不逾越法度,不符至圣先师之实,因为多数人也能做到这一点,至少表面上是如此。 可以肯定的是,孔子心中所不逾之法非法令刑罚。他是反对以政令刑罚治理民众的,因为以政、刑齐民,民众只是暂时免于过错却没有羞耻心。他主张用道德引导民众,用礼教规范民众,这样民众不但有羞耻心,而且人心归服。既然孔子对民众都是“齐之以礼”,对自己也不会例外。《论语》多次提到孔子以礼规范自己和他人,如颜渊自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孔子倾毕生之力,直至七十才可以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由上可知,孔子“不逾矩”之“矩”实为“礼”。仁、礼一体,也就是说,孔子年至七十,随心所欲而视听言动皆中礼,无终食之间违仁,亦无终食之间违礼。 (选自刘鹤丹《自觉于规矩———由“从心所欲,不逾矩”看孔子的自由观》,有删改) 1.根据材料一,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及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逾矩逾,读yú,意思是“超越” B.孜孜以求孜,读zī,“孜孜”的意思是“勤勉” C.一言以蔽之蔽,读bì,意思是“遮蔽” D.践履履,读lǚ,意思是“实行”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从心所欲”中“心”这一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了不超越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的仁欲才会有仁心。 B.要提升道德修养,需要我们将功夫下到“心”上。 C.“我欲仁,斯仁至矣”强调的是“心”的能动性。 D.作为人之内在生命的仁,来自对内心深处的追求。 3.根据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