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591646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9课《故乡》教案2 新人教版

日期:2024-05-1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4次 大小:2567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九年级,语文,上册,9课,故乡,教案
  • cover
第9课《故乡2》教案 教学课题 总课时: 2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并探讨人物发展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理解小说的思想内涵,思考社会人生。 教学难点 分析人物形象,并探讨人物发展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理解小说的思想内涵,思考社会人生。 教学方法 读书法 讨论法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时间安排 一、导入二、品味情感,赏析景物描写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文中对故乡景物的描写有(1)回到故乡时见到的“萧索的荒村”,(2)记忆中的“神异的图画”:(3)“蒙咙中”想象到的图景。 记忆中的故乡和眼前故乡的不同,反 映了故乡的自然环境的变化,形成鲜明对比。在对比中,揭示了旧中国农村日益衰败的悲惨现实,以及农民生活的贫困。小说结尾再现记忆中故乡的美丽图画,是“我”美好希望的象征,对记忆中故乡的眷恋和怀念正反映了“我”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表达了对新生活的渴求,对未来的朦胧憧憬。2、“横着”是不整齐、不规则地放着的意思, 有一种“被遗弃”的动感,“萧索”是形容词,突出了悲凉的气氛,“荒”字描绘出村落的凋敝和沉寂,这里都是写“我”看到家乡的感觉。动静结合,写得具体而形象,这样的荒村,自然没有活泼的生活气息,有的只是死气沉沉,“生气”指旺盛的生命力,用在这里不确切。3、句中的“枯草”“断茎”“寒风”“老屋” 渲染的凄凉景象突出的是一种气氛、一种心情,“我”要永离故乡,永离老屋,此时故乡的颓败、荒芜、冷落更增加了惆怅、悲凉的情绪。这与上文“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本没有什么好心绪”是协调一致的。三、研讨探究,深层理解文意1.教师有感情范读小说结尾的三个语段,请学生小组内交流研讨: (1)、如何理解“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 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2)、作者最后说:“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段话如何理解 2、学生自由诵读,深入体悟文意。师生共同归结课文写作特色。四、布置作业 倾听。1、学生默读全文,思考:人物的塑造,不但要通过故事情节的安排,还要通过环境描写那么,文中对“故乡”景物的描写共有几处 它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2.学生仔细研读文中三处景 物描写,互相质疑问难,小组内交流研讨。思考: (1)“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句中“萧索的荒村”前用了一个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横”,请体会这个词为什么用得好 “活气”改为“生气”可以吗 3、“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句中“瓦楞上”的枯草的断茎怎么能成为“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 明丽的色彩: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 绿的西瓜;颇为神奇的传说:项带银圈的英俊少年手捏钢叉向一匹猹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4、学生有感情诵读并积累文中精彩的写景语段,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讨论明确:(1)、因为还没有找到实现新生活的 道路,所以“我”以为自己对新生活的希望仿佛和闰土对神灵的祈求一样,是对偶像的崇拜,只不过闰土的希望在眼前,“切近”,“我”的希望在未来,但对这个未来还没有明确的答案,因而显得“茫远”。 (2)、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意思是: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满怀希望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1)通过对比突出主题思想。 (2)运用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3)运用准确的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 (4)巧妙运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使小说结构流转自如,疏密有致,浓淡相间。 激发学习兴趣。分析人物形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