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591753

【志鸿优化设计】2014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 星星变奏曲教案 新人教版

日期:2024-06-0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5次 大小:6213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3课,人教,新人教,教案,变奏曲,星星
  • cover
3 星星变奏曲 教材分析 《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 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这首诗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这首诗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它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在艺术手法上它以情境的变换来丰富“星星”的意象和深化追求光明的主题,因此诗的语言凝练形象,意象丰美,句式灵活多变,在遣词造句方面有独特的美,适合学生在品味中积累,在积累中提高。教读本文,应简介朦胧诗产生的背景,将这种创作现象与社会整体环境相联系,为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的写作风格提供知识平台。教学活动还应强化诵读,在熟读中,揣摩语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 1.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2.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生活的美好,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突破方法:朦胧诗,是特定年代特定诗人的特定 诗歌。这样的几个“特定”,跟学生都很遥远。所以,这种种“特定”必须由老师直接讲述给学生。而对于第二个教学重点,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通过理解语句的内涵,感悟诗歌的意境的方法来解决。 难点?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突破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 并分析其所代表的苦难与美好来理解诗意。然后在拓展延伸环节中,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通过把握诗中特殊句式(“如?果……?谁不愿意”“如果……谁愿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企盼,也是对诗人理想和信念理解的一种方法。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诗要在读中 品、读中悟。这首诗歌含蓄朦胧,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在熟读中揣摩诗歌语言的意蕴和情味,领会“星星”的象征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从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合作探究法:对于语言的鉴赏和学习,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切磋琢磨中互相补充,互相提高。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多媒体展示浩渺星空的图片并配乐克莱德 曼的《星空》)请同学们诗意地描述星空画面和聆听音乐的联想。(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的确,这茫茫夜空中闪现的点点光明,令人遐思。对于经历过心灵劫难的诗人江河来说,“星星”便成了点燃他灵感源的导火索,因此而催生出一曲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星星变奏曲》。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首诗歌。 设计(二) 复习回顾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作者采用了反衬的手法:用天上的幸福自由来反衬现实生活的黑暗,表达了作者憧憬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首也是描写星星的诗———江河的《星星变奏曲》。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一遍,确定朗读的基调和 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学生结合朗读的经验,讨论确定朗读的情感基调、节奏、语气、语速、重音、停顿等,作好标记,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音乐美。 2.参考课后附录习题里丁建华的朗读 体会,学生听朗诵录音。讨论明确诗歌的朗读基调:深沉而热烈,含蓄表现诗人对光明的苦苦思索和不懈追求;朗读的节奏缓慢有力,诗歌结尾则要有饱满的激情。注意把握好反问句式、关键词语的停顿和重音。 3.播放克莱德曼的钢琴曲《星空》,学生抒情朗诵,体会诗意:作者要通过这首诗表达什么? 由于诗意的含蓄和朦胧,学生的回答会多种多样,也有的学生会茫然不知。教师介绍诗歌背景。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 使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