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5922122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件(47张PPT)

日期:2024-06-16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9次 大小:364588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1课,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课件,47张
  • cover
(课件网) 确立了战胜国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国际新秩序 确立了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国际新秩序 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巴黎和会 《凡尔赛条约》 华盛顿会议 《九国公约》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十月革命所反映的无产阶级政治斗争的阶段特征是 (  ) A.从现实到发展 B.从理论到实践 C.从空想到科学 D.从理想到现实 D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列宁 斯大林 苏联国旗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课程标准:从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主要问题。 经济上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协约国支持的白军 十月革命后,国内外反革命势力进攻苏维埃政权,试图将其扼杀在摇篮中 ———三年国内战争(1918-1920)爆发 “一切为了前线, 一切为了胜利!”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背景 十月革命后国内外敌对势力联合反扑,试图扼杀苏维埃政权 内容 农业 余粮收集制(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归国有) 工业 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高度集中管理,企业缺乏生产积极性)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物资匮乏) 分配 由国家统一分配一切生活必需品(少得可怜) 作用 保证战争胜利,巩固苏维埃政权 材料一 俄国1920年的粮食产量只有1913年的一半。农产品和原料短缺,导致多数工厂停产,1920年的工业产值只有战前的13%。。。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连面包、肥皂等起码的物品都十分缺乏。 材料二 1920年末至1921年初,农民武装暴动席卷俄国。1921年有50多起大规模农民起义,3月份爆发喀琅施塔得水军暴动。———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社会矛盾加剧 经济异常困难 列宁在调查后认为,只有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巩固苏维埃政权。 材料三“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 材料四 如果原先的道路在当前这个时期证明不合适,走不通,就选择另一条道路来达到我们的目的。” ———列宁 1921 灵活机动的列宁同志 1、背景:经历数年战争(一战、国内战争)的苏俄,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列宁认为只有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 2、时间:1921-1928 3、内容: 一、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背景 十月革命后国内外敌对势力联合反扑,试图扼杀苏维埃政权 内容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工业 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 分配 由国家统一分配生活必需品 作用 保证了国内战争胜利, 巩固苏维埃政权 用征收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 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 新经济政策(1921-1928) 国内战争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年份项目 1921 1923 1925 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 6620 7860 8730 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 22.13 34.55 44.24 新经济政策的影响 新经济政策下,莫斯科最大的私人交易集市“苏哈列夫卡”集市开始变得活跃。 材料五 “在(国内)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的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列宁 1、背景:经历数年战争(一战、国内战争)的苏俄,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列宁认为只有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 2、时间:1921-1928 3、内容: (1)农业上,用征收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 (2)商业上,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 (3)工业上,允许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