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5927208

2023届山东省滕州市重点高中高三下学期5月三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4-06-1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92次 大小:4625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三下,试题,语文,三模,5月,学期
    绝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A 2023届山东省滕州市重点高中高三下学期5月三模 语 文 模 拟 试 题 本试卷共11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元明之际,因政局混乱以及思想控制的松动,文人的思想活力获得极大释放,一个传统的诗学话语———穷而后工”被旧话重提。值得玩味的是,此际文人非但丧失仕进的机会,甚至穷困潦倒,避乱山林,却反对“穷而后工”,这来源于易代文人特有的儒者心态与生命意识。 哀世有变风变雅之音本属正常,却招致一些文人的反对,以“穷而后工”为非。刘永之、刘崧等人主张“诗非穷而后工”,其理论内涵有两点:一是超越个人穷达富贵,主张不为物累的超越性人格,如此为诗而易工巧;二是反对困厄无聊之辈的凄然愁苦之辞,倡导豪迈隽伟、怡然自得的审美趣味。 “诗非穷而后工”说虽受到元延祐以来雅正诗风的影响,但其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文人心态与出处态度的变化。由于元代汉人出仕艰难,南人尤甚,因此,江南文人普遍经历由积极仕进到甘守山林的心态历程,但其间亦有区别:有些文人仕进不能,加之遭遇元季战乱,便遵循儒家待时而动的处世哲学,蛰伏山林以待世运清平,宋濂、刘崧诸人可归于此类;有些文人则彻底断绝仕进的念头,怀道而隐,讲经论史以践行儒者之道,刘永之、梁寅诸人可归入此类。这两种心态,既是年齿不同之故,例如刘崧时值壮年,而梁寅则垂垂老矣,又在于他们对行道方式的态度差异。 两种士人心态与出处态度皆可导出“诗非穷而后工”说。待时而动的文人则倾向于强调儒者在遭遇低谷时的生命力,刘崧“乱石满江滩路浅,唱歌踏水负薪来”之语正是此种生命力的展现。因此,刘崧诸人否定“穷而后工”,实际上隐含着对身居清要之职而行儒者之用的向往。怀道而隐的文人倾向于模糊穷、达二者的界限,具有超越个人际遇的儒者胸怀。刘永之对“穷而后工”说的反对,实际上是对儒者因志不获伸而哀叹穷苦之辞的人生模式的否定,进而反对此种诗风。 (摘编自陈光《论元明之际文坛的“诗非穷而后工”说》) 材料二: “穷而后工”这一命题的复杂之处在于:“穷”还存在着外部环境之穷、个人处境之穷和个人体验之穷的区别。在对穷而后工的讨论中,会出现个人处境与外部环境不一定完全相合,个人体验与个人处境也不一定穷达一致,更不用说个人体验与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相逆的可能。那么,穷而后工这个命题本身便存有三个根本困境: 第一,穷而后工与时运、诗运关系评价体系的矛盾。穷而后工既然强调环境,那就不可避免地指向与时代的关联。乱世、亡国的大环境,诗人自然是处穷无疑。在传统诗学观念中,还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时运与诗运关系,乱世之音、亡国之音,自是变风。变风虽然也不能说不工,但终究价值低于正风,作为对个体感受和创作的激励,肯定抵不过对群体政治理想的文学期待。所以,“工”的价值究竟体现在什么程度,难以定论。而另一方面,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