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 2 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科书分析与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1.重点 社会变化与变法运动产生的原因、“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及其意义。 2.难点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图片说明 戈是春秋时期的格斗兵器。图为河南三门峡上村岭毓国墓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戈,戈上有“毓太子元徒戈”六字铭文。毓国墓主要是东周早年的遗迹。魏国在周平王东迁时随之迁至今河南三门峡。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通常由长子担任。元,就是这位毓国太子的名字。徒,这里指徒步战斗,是“戈”的前缀,徒戈就是徒步战斗时使用的戈。铭文性质属物勒主名,“毓太子元”为器主,“徒戈”为器名。 1.春秋时期青铜戈 继西周之后,春秋初年还有一百四十多个诸侯国,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十几个国家。周平王东迁之后,王室疆土不断受到诸侯和周边少数民族的蚕食,地盘逐渐缩小,直至局促于今河南西部的一二百里范围之内。由于王室不能控制诸侯,那些拥有较强经济、军事实力的诸侯,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相继出现了所谓“春秋五霸”。本图反映了春秋主要诸侯国分布区域及其都城的情况。 2.春秋列国形势图 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历史1称为战国时期。“战国”这个名称,当时已经有了,原来不是时代的名称,而是指当时连年进行兼并战争的七大强国齐、楚、燕、韩赵、魏、秦。当西汉司马迁著《史记》时,所用“战国”这个名词的意义没有变化,他用“六国”或“六国时”作为春秋之后的时代名称,他所作《六国年表》就是战国时期的年表。把“战国”作为时代名称,源于西汉末年刘向汇编的《战国策》,这是确切的,因为连年进行兼并战争正是这个时代的特征。齐楚等七个大国也被称为“战国七雄”。“七雄”的方位是,楚在南,赵在北,燕在东北,秦在西,齐在东,韩、魏居中。本图反映了“战国七雄”分布区域及其都城的情况。 3.战国形势图 春秋时期,我国中原地区农业较为发达基于自然环境、生产条件和商品经济的需要青铜铸造的铲形农具“钱”“”,逐渐进入流通领域,演变成一种新型货币一-布币,因形似铲,又名铲币。晋国的货币主要为耸肩尖足空首布币,其形制特征为:长罄、耸肩弧裆、尖足;布身正背面均有三道竖纹;通高14.1-14.3厘米,肩宽6厘米,重35-38.5克聚带泥心)。1979年河北平山县三汲乡春秋晚期鲜虞遗址的一处窖藏中,出土46枚叠放整齐的耸肩尖足空首布币,是河北省境内耸肩尖足空首布币出土数量较多的一次。 4.春秋时期晋国耸肩尖足空首布币 三孔布是战国晚期赵国原中山国境内铸行的一种布币,系由赵国的夹足布一类圆足布一圆足布发展演变而来,因其形制为圆首、圆肩、圆足,而且在布首及双足处各有一孔,故后世称为三孔布。本图呈现的是小型三孔布,通长5.5厘米,足宽2.5厘米,重约8克。三孔布始铸年代约在赵悼襄王元年(公元前244)。秦国于公元前246年攻占赵国西半部领土后,赵国在其东半部城邑铸造这种新型布币,其整个铸行年代约在公元前244年至前222年之间。当赵国开始铸行三孔布后,秦国又于公元前236年向赵国东半部城邑大举进攻,铸造三孔布的城邑先后被秦军攻占。故三孔布铸造城邑虽多,但因铸造时间短,铸额少,现存者极少,成为先秦货币中极为珍贵的布币。 5.战国时期赵国十三朱三孔布币 秦献公、秦孝公时期商品交换比较活跃,国家的许多税收项日要求以货币形态支付。秦国的铸币是圆钱,其初期形态是圆形圆孔。战国中期布币、刀币、蚁鼻钱都已风行六国,秦国铸币似乎稍晚。正因为晚,故秦国在币形上可以作最佳的选择。圈钱较其他形态的货币有突出优点:圆边无棱,不易磨损;中间有孔便于贯穿;体积不大,利于流通。秦献公、秦孝公时期开始铸造圆形圆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