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5942741

06水循环与水平衡 -冲刺2023年高考地理小题限时集训(新高考专用)(解析版)

日期:2024-06-16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64次 大小:158904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高考,限时,解析,专用,新高考,集训
    06水循环与水平衡 难度:★★★★ 建议用时: 40分钟 正确率 : /19 我国西南丘陵地区某古城实施“海绵城市”改造,根据当地降水、径流和下垫面的特征,设定改造目标为地表径流总量减少75%、外排径流总量减少60%。图为该古城改造前后的部分水环境要素变化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实施“海绵城市”改造后,该古城的改造目标( ) A.地表径流总量和外排径流总量均达标 B.地表径流总量和外排径流总量均未达标 C.地表径流总量达标,外排径流总量未达标 D.地表径流总量未达标,外排径流总量达标 2.“海绵城市”改造后,该古城( ) A.降水量显著增加 B.蒸发量显著减少 C.蓄水量显著减少 D.下渗量显著增加 【答案】1.A 2.D 【解析】1.根据图中数据可计算出改造前和改造后的地表径流总量和外排径流总量的变化。改造前和改造后的地表径流总量的变化为:用改造前的地表径流总量减去改造后的地表径流总量的差值除以改造前的地表径流总量,再乘以100%,大约等于80%;同理,计算改造前和改造后的外排径流总量的变化约为60%。由此可知,改造后的地表径流总量和外排径流总量均达标(材料信息“根据当地降水、径流和下垫面的特征,设定改造目标为地表径流总量减少75%、外排径流总量减少60%”)。综上所述,A对,排除BCD。故选A。 2.据图可知,“海绵城市”改造后地表径流总量显著减少,外排径流总量比地表径流总量大,说明下渗量增加、蓄水量增加、地下径流增多、蒸发量增加,D对,CB错;降雨量前后变化不明显,A错。故选D。 【点睛】建设海绵城市,即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主要是指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途径,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 地下水库是利用天然含水层、储水构造、溶洞或建筑地下截水坝截蓄地下水而形成的贮水空间,开可与地表水联合调度,是人类利用水资源的一种新途径图为我国某滨海地下水库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下面关于地表水库与地下水库相同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 ①均建筑截水坝 ②调节了水资源的季节分配 ③将水储存在峡谷、洼地中 ④水源补给方式相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下列增加地下水库水量的做法,不可行的是( ) A.人工开挖渗透沟渠引水 B.增加岩石空隙 C.湖泊等地表水体渗灌 D.利用管井灌注 5.下列关于该地地下水库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与地表水不连通,不易被污染 B.防止海水倒灌,提高水质 C.不占用地表面积,移民量小 D.地下水不易蒸发,增加水量 【答案】3.C 4.B 5.A 【解析】3.地下水库是利用天然含水层、储水构造、溶洞或建筑地下截水坝截蓄地下水而形成的贮水空间,不一定需要建筑截水坝,①错误;只有地表水库将水储存在峡谷洼地中,③错误;水源补给方式不同,地表水是地表水补给,地下水库是地下水补给为主,④错误;作为水库,都可以调节水资源的季节分配,②正确。本题要求选择叙述错误选项,C选项符合题意。故选C。 4.岩石空隙是岩石形成过程中产生的,并且分散在岩石中,人为途径是无法增加岩石空隙的,B正确;人工开挖渗透沟渠引水、湖泊等地表水体下渗回灌地下水库、利用管井灌注等,均可增加地下水的水量,ACD错误。故选B。 5.地下水库与地表水连通,A错误;地下水库的优点包括防止海水倒灌,提高水质;不占用地表面积,移民量小;地下水不易蒸发,增加水量等,BCD正确。故选A。 【点睛】大多数用水部门(例如灌溉、发电、供水、航运等)都要求比较固定的用水数量和时间,它们的要求经常不能与天然来水情况完全相适应。人们为了解决径流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重新分配问题,充分开发利用水资源,使之适应用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