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核舟记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3.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品味本文简洁、周密、生动的语言。 2.学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按空间顺序介绍事物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如果有人告诉你,在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你一定觉得很惊奇吧?这就是我国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艺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核舟记》,就是远在几百年前我国民间艺术中精湛绝伦的微雕技艺的精彩展示。 2.关于微雕: 微雕又称米雕、细刻,有牙刻、竹刻、发刻之分。这种雕刻,是在米粒大小的象牙片、竹片、米粒或在数毫米的头发丝上,镂刻书画诗词等内容,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中最精细的一门艺术。 微雕历史悠久。在西周时代的甲骨文上,就发现了仅有0.6丝米的微型刻字。 微雕工艺品的制作,需要艺人有相当高的书法功底和运用雕刻工具的熟练技巧。雕刻时,需要屏息静气,注意力高度集中,历来被称为“绝技”。 微雕工艺以苏州微雕为代表。苏州张毓基所刻的《枫桥夜泊》诗和《兰亭序》象牙米刻,字迹清晰,笔法苍劲,令人叹为观止。 (微雕工艺品展示) 3.一读课文,思考并讨论: (1)核舟大小如何? (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 4.本文虽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本文的题目虽有一个“记”字,是否意味着是一种记叙文体?它与《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本讨论题旨在考察同学在预习并熟读之后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情况;同时借助比较,让学生对古文中的“记”体文言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学生的讨论可以从下列角度开展: (1)所“记”的对象和内容 (2)表达方式及语言 对这个题目的正确解说应是,(1)从所“记”的对象和内容看,《桃花源记》《小石潭记》等“记”的是“桃花源”“小石谭”等实地实景,显然属游记类性质的记叙;而《核舟记》作者“记”的是一艘“核舟”,一件工艺品,目的是要展示我国古代能工巧匠的绝顶智慧,很可能写成说明文。(2)从表达方式及语言看,前者几乎一律用描写文字,对其环境、场景、气氛、人物等穷形尽相作细致入微的刻画渲染;本文则多用客观的说明性语言,采用多种科学的说明方法。就此可以区别:同为“记”,却是文体迥异的两类文章。 关于记叙文和说明文的区别,简述如下: 记叙文是以写人叙事为主,具体而形象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文体。记叙文的基本特点是叙述性和具象性,所谓叙述性,就是用叙述的方法介绍和说明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或事物状态的一种特性;具象性,则是就描写这个写作手段而言,是指用生动而形象的语言文字把事物、人物的情况、面貌等描述出来,给读者以具体清晰的印象。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介绍事物、阐明事理的实用事体。它主要是用来帮助人们完整地了解、认识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能、构造、关系或发生、发展过程,从而把握事物的特征、本质及规律性。说明文的特点归结起来有这样几个方面:①内容的知识性;②材料的科学性;③语言的通俗性;④表达方式的解说性;⑤结构的条理性;⑥功能的实用性。 二、读课文,划分结构,概括大意 1.学习课文第一段,想一想: (1)本段的大概内容如何? 概括介绍明雕刻匠王叔远技艺的精湛超凡和核舟的来历。 (2)本段从哪两个方面来介绍匠师技艺的高超? 2.学习课文第二段,想一想: (1)本段的主要内容如何?是如何具体说明的?从此可以看出来说明的顺序如何? 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小小核舟的船舱部分是如何雕刻的,雕刻了哪些东西。作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