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009101

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名校2023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模拟检测语文试题(二)(含解析)

日期:2024-06-1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81次 大小:32472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四川省,检测,试题,语文,模拟,成都市
    成都外国语学校高2023届高考适应性模拟检测试题(二)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当人们开始通过栽培植物获得食物的时候,农业开始出现并成为人们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业。伴随着食物稳定的获得,人口发生第一次爆炸性地增加,这时候,人们开始意识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在远古传说中很多都以农业生产为内容,伏羲氏结绳而制网,驯养鸟兽;神农氏尝百草,发明耒耜;黄帝播百谷,嫘祖亲蚕;大禹治水更是妇孺皆知,反映了远古时代先民从采集向原始农业过渡的历史,在尧舜时代,史书中就有“食哉惟时”的记载,“洪范八政,食为政首”据说是帝舜任用后稷为农官时的命辞,其意为“粮食是治国安民的第一件大事”。 《诗经》中有关农业和粮食经济思想的内容极其丰富。首先,《诗经》反映了当时统治者和百姓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的景象,它盛赞了弃时农业成就为“乞于今”,即歌颂弃把经营农业的风尚传给后代,又说“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蒸民,莫匪尔极,贻我来牟,帝命率育,无此疆而界,陈常于时夏”充分表达后稷推广农业的功劳和继承发扬精心务农的优良传统。并认为“国之大事,唯祀与戎”,既而国家大事之一的祭祀则直接关乎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这是周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的生动体现。周为农耕部落,因此周人对发展农业十分重视。《尚书·无逸》中载周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而他的后人咸王也把每年督促农业生产作为国之大事,《周颂噫嘻》中说:“噫嘻成王,既昭假尔。率时农夫,播厥百谷。骏发尔私,终三十里。亦服尔耕,十千雏耦”周公还总结了商亡教训,告诫后代为君要“先知稼穑之艰难”。在《唐凤·鸨羽》中,借农夫之口发出感慨:“不能艺黍稷。父母何食 ”表达了当时广大农民对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正是固为当时全社会都重视农业生产,所以才出现“厌厌其麦,绵绵其鹿,载获济济,有实有积,万亿及姊,黍稷茂上,获至拄拄,积之粟粟、其崇如塘,其比如,以开百室,百室盈止”的生产发展、经济繁荣的景象。其次“乃求千斯仓、乃未万斯箱”我仓既盈、我庚维亿”等记载则说明当时的奴隶主贵族们高度重视粮食储备;再次,《诗经》也有一定篇幅对人们抗击自然灾害的办法和措施进行记述。 《周礼》认为、农业是决定国民经济的主要产业,要求地方官员“遂大夫”对农业生产进行督促和检查,“以教稼穑,以稽功事简稼器,修稼政”。问时规定相应奖惩措施,即“见宅不毛者有里布、凡田不耕者出屋粟,凡民无职事者出夫家之征”“凡庶民不蓄者祭无牲,不耕者祭无盛,不树者无椁、不蚕者不帛,不织者不衰”。对那些不尽力耕织者予以经济制栽,或者进行致治和道德的歧视,贬低政治地位。在救灾抗灾中,《周礼》非常强调政府的作用,并将荒政列为国家的大政之一,通过设置救灾管理机构,完善粮食储备制度,做好灾前准备以及做好灾后的抗灾和救济等措施保证粮食正常供应。应该说,《周礼》中的粮食安全思想是对先秦时期粮食思想的一个新的发展,它更加注重政府在维护粮食安全上的作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救灾抗灾举措,是粮食安全思想的雏形。 《管子》一书集中体现了齐桓公的国相管仲的粮食安全思想。首先,他认为强国富民的根本是“强本事”,即发展农业生产,他说:“明王之务,在于强本事,去无用,然后民可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