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章第七节《物体的浮沉条件》 章节名称 《物体的浮沉条件》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要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 (1) 经历探究浮沉条件的过程,体验实验的乐趣和重要性; (2) 能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的大小; (3) 知道物体浮沉的条件 。本节(课)教学目标:1、学习目标:(1)知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可能出现的状态; (2)知道控制变量法并能用此方法控制物体的浮与沉,能用控制变量法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分析; (3)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4)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中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可能出现的状态 ;(2)通过探究了解控制浮沉的方法; (3)通过探究和分析,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 (4)通过自学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中的应用。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2)通过控制变量法的运用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描述 知识点编 号 学习目标 具 体 描 述 语 句 12345 了解会理解了解了解 (1)知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可能出现的状态(上浮、下沉、漂浮、悬浮、沉底); (2)能用控制变量法对物体的浮与沉条件进行分析;(3)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会根据物体的浮沉条件判断物体的浮沉;(4)了解潜水艇、热气球等的工作原理;(5)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中的一些应用。 项 目 内 容 解 决 措 施 教学重点 知道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和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先从生活中的例子去了解常见物体的浮沉情况,再通过实验分析得出物体浮沉的条件。 教学难点 用实验的方法总结出物体浮沉的条件 通过实验以及多媒体分析物体受到的浮力以及重力的关系。 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时事引入:建国60周年海上阅兵先向学生展示一张潜水艇的照片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用一段视频展示一则时事热点新闻:我国建国60周年海上阅兵的一个亮点———核潜艇接受检阅的片段。紧接着引出问题:潜水艇是如何来实现上浮与下沉的? 问:潜水艇这么一个庞然大物,却能自由地上浮与下沉,同学们想知道它的浮沉原理吗?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物体的浮沉条件。 观察 好奇兴奋思考 用贴近时事和生活的例子引入课题,提出要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播放宏伟的阅兵仪式的视频,向学生展示我国的近代科学,让学生理解新闻时事和生活中的科学技术,既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又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观察实验,形象感知】让学生回顾物体在液体中的几种常见状态:漂浮、悬浮、下沉、上浮,提问学生,为什么不同的物体放到液体中会有不同的状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引导学生回顾:用实物展示漂浮、悬浮这两种状态和上浮与下沉这两个过程。提问学生:为什么不同的物体放到液体中会有不同的状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空心的容易浮,实心的容易沉。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 回顾思考回答 知识准备,为接下来的学习提供知识基础。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从而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并根据学生的前概念,调整和改进教学设计,从而打下引导学生从前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变的思想基础。 【实验探究】引导学生从受力分析角度,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由于物体处于漂浮和悬浮这两种状态时,可以直接引导学生对处于这两种状态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结合二力平衡,得出物体处于漂浮和悬浮状态时受力条件。物体的下沉与上浮是动态过程,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本节课用了一个小实验来探讨它们的受力条件:(1)用细绳拉着一块小铁块,让铁块在水中静止,让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