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039627

上海市宝山区2023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日期:2024-05-0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99次 大小:166868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上海市,山区,2023年,中考,二模,语文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上海市宝山区2023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一、古诗文(36分) 1.(2023·宝山模拟)默写 (1)月下飞天镜,   。(李白《渡荆门送别》) (2)   ,何似在人间。(苏轼《水调歌头》) (3)   ,不舍昼夜。(《<论语>十二章》) (4)参观淞沪抗战纪念馆时,小明被抗日军民不畏生死、英勇顽强的英雄气概所感动,情不自禁地吟咏起《过零丁洋》中“   ?  ———这两句诗。 (2023·宝山模拟)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甲】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工之侨献琴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①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②。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③。使国工④视之,曰:“弗古。”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⑤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稀世之珍也。”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选自《郁离子》,有删改) 【注释】①斫:欧断。②金声而玉应:发声和应声如金玉碰撞的声音。③太常:祭祀礼乐的官署。④国工:这里指乐师,与下文“乐官”相同。⑤古窾(kuǎn):古代的款式。窾,同“款”。 2.【甲】文选自《   》一书,初中阶段我们学过同一出处的作品还有《   》。 3.解释下列加点词。 及其家穿井   使国工视之    4.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的画线句。 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 5.【甲】文中,面对“丁氏穿井得一人”的消息,宋君的做法是“  ———;【乙】文中,面对“献琴被拒”的结果,工之侨的做法是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6.下列对两则寓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对于同一消息,由于传播范围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意思。 B.【甲】文中,对于同一消息,由于处理方式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C.【乙】文中,对于同一物品,由于使用方法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评价。 D.【乙】文中,对于同一物品,由于处理手法不同,会产生不同的价值。 7.两则寓言故事给我们的启示不同。 ①【甲】文启示:    ②【乙】文启示:    二、现代文(34分) (2023·宝山模拟)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大地有形 ———人类是怎么认识地球的 ①世世代代生活于地球上的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却要晚于对星空的认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身处地球之上,我们无法观察到它的全貌,更感受不到它的运动。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无比艰辛的历程。 ②在几乎所有的古代文明中,都有关于创世纪的传说,也有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受限于人的视野和生活环境,早期的人们都认为大地是平面的。中国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古埃及人认为地球像一个piāo fú在海洋上的盘子;古巴比伦人认为大地是龟背般隆起的空心山;古希腊人认为大地的形状像一个凸起的大圆盘;古代俄罗斯人认为大地像一块圆盾,由三条极大的鲸用背驼着,使它浮在大洋表面上;古印度人甚至认为地球是驮在大象背上的。这些认识不难理解,因为人们站在地面上,所看到的只是地球表面的一小部分,大约是以4.6 千米为半径的一块大地。 ③不过,后来一些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那些乐于观察思考的古代科学家逐渐认识到,大地应该是个球体。比如,眺望海平面上行驶来的帆船,总是先看到船帆顶端,然后才能逐渐看到下面的部分。这说明大地不是平面的,而是有一定弧度的。 ④在中国,与之类似的有“浑天说”,这一思想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