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音乐学科教学设计常用表格 课题 《牧场上的家》 课型或模块 唱歌课型 教学目标 设计提示:教学目标请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参照,每一课可重点采用一至两条学科核心素养。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为:1.审美感知;2.艺术表现(创造表现含于此中);3.文化理解(包含传承中华传统音乐文化和理解世界各民族多元音乐文化)。 1. 能用优美流畅的声音演唱歌曲《牧场上的家》,体验二声部合唱的和谐美。能较好地掌握弱起节奏、长音节奏、一音多字在歌曲中的运用,感受旋律进行的方向。 2. 用歌声来表达歌曲的意境和风格,体验对家乡的赞美之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教学重点 用优美流畅的声音演唱,感受旋律进行的方向。 教学难点 弱起节奏、一音多字的准确演唱以及二声部的和谐演唱。 教学内容分析 《牧场上的家》是一首广泛流传的美国田园牧童歌曲。歌曲为三拍子,大调式,旋律优美、流畅,歌曲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结构(a、a’、b、a’4个乐句)。第1、第2乐句由两个重复变化的乐句构成,节奏舒展,优美起伏的旋律,描绘了绿草茵茵的宽阔牧场,水牛、小鹿、羚羊的欢跳及夜幕下星星闪烁,牧场在宁静的夜晚中的美丽景象,富有诗意;第3乐句在上移五度跳进后,以宽松的节奏展开,使得旋律更加优美抒情,它不仅表现了开阔空旷的家园意境,而且还纵情地抒发了人们对可爱的家园的赞美这情。第4乐句,再现了歌曲第二乐句的旋律,曲调又趋平稳,它使人们完全沉浸在这美丽的家园情景之中,感受和表达了对可爱的家甜美生活的热爱情感。 教学策略 歌曲旋律婉转动听,歌词形象生动,适合四年级学生的演唱水平。教学策略的重难点放在二声部的演唱过程,弱起节奏、一音多字的处理,打击乐器伴奏等教学手段让学生更多元化地感受音乐,引导学生用心用声音表达对家的情感,培养学生持久的音乐兴趣,以此形成学生良好的音乐素质、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敏锐的音乐感知能力。 教具学具媒体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吉他、黑板、板书卡纸。 教 学 过 程 教学程序 教师教的活动 学生学的活动 教具、学具以及媒体运用 教与学的评价手段运用 教学环节设计意图 导入阶段 1.说说对“家”的感受。师:同学们,说说你的家,你喜欢你的家吗? 1.说说自己的家,说说对家的感情…… 多媒体课件、钢琴、吉他、板书卡纸。 教师范唱、教师乐器演奏;师生交流、感受体验、师生评价、总结性评价。 练声曲《牧场欢迎你》,旨在让学生对歌曲的有个潜在的熟悉感,为后面的二声部学习做铺垫。在练声过程中的评价,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倾听,并通过老师的演奏和范唱,律动感受三拍子的特点,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音准和正确的唱歌状态。 2.师范唱,揭题。师:你知道我的家在哪吗?听我来介绍“我”的家。(揭题《牧场上的家》) 聆听师的范唱;生:牧场…… 3.完整聆听,感受歌曲三拍子的特点。师:歌曲里面的“我”,是一位美国田园小牧童,他把牧场当成了自己的家,让我们一起到牧场去看看!聆听那儿有什么?是几拍子的歌曲? 3.完整聆听歌曲,边律动边感受三拍子的特点;生:那有水牛、小鹿、羚羊……生:三拍子,3/4拍,强弱弱…… 4.发声练习。师:牧童们看到我们来了,非常开心,唱着歌来欢迎我们呢,他们是这样唱的。师唱练声曲《牧场欢迎你》。 4. 打手号,唱《牧场欢迎你》音名;打手号,用lu模唱;谱例: 展开阶段 1.学习唱音名。师:让我们一起来学唱音名。 1.生唱谱。 多媒体课件、钢琴、板书卡纸黑板。 视听结合感受旋律、曲式分析、对比学习、自主学习、师生交流、情感体验。 看视频聆听,画旋律线聆听,师生接对唱,唱唱名,自主学习第二段歌词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掌握歌曲的,在不知不觉中感受歌曲旋律与大自然的联系,全身心投入到歌曲中。 2.划旋律线,感受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