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062438

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高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日期:2024-05-0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70次 大小:4808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安徽省,第三,解析,试题,语文,次月
  • cover
2023年春高河中学高一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马克思是德国人,但产生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并没有首先在西方取得实践上的成功,而来到相对落后的东方大国之后,既没有因为水土不服而短命夭折,也没有因为环境变迁而改性变种,不仅在古老的中国落地生根安家落户,而且茁壮成长、开花结果,这不能不说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要理解这个奇迹,就不能不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传统中去探寻。正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天然因子,就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具有了现实可能性,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华文明的土壤里生根、开花、结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放包容的品格以及与马克思主义之间所存在的内在契合性,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生根开花、结果提供了极其肥沃的土壤。对此,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治理办法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 (摘编自刘建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必然性》) 材料二: 恩格斯指出,“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是决定性的,且“政治等等的前提和条件,甚至那些萦回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也起着一定的作用”。这一论断,明确指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其历史文化的延续承继,对助推社会发展和经济提升具有整体的作用效能,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背景和文化基因相熔铸、相结合的理论根由。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念的贯彻践行,同民族文化的赓续传承具备共通的历史话语和实践场域,国家的经济与文化发展亦必然会趋同于统一的民族情感政治立场、价值观念及道德规范等社会意识当中。历史与事实证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蕴含着颇具特色、富有深度的发展哲思与民生智慧,这是中国人民数千年来积淀的卓识与思辨,也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奋斗、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独具的文化优势。 共享发展深刻诠释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本质要求,揭示了中国从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到建成全面小康,再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接续奋斗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向,并与新发展理念的各项构成有机地统一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征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中华民族千年梦想的历史性完成,不仅破解了如何在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消除绝对贫困、实现现代化建设跃升的世界性难题,也在中华民族文明与文化的整体视域中体现为对中国文化哲学及民生思想自“小康”到“大同”的升华与修缮。“大同”和“小康”一直以来是中国各民族共同的社会理想和发展追求,其“皆有所养”“以设制度”的思想内核与价值旨趣同共享发展理念在本质上相契合。综观中国传统社会“大同”思想的演化脉络,从孔孟“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的构想,到朱熹、二程“为政以德”“义利之辨”以及“安养人民,以厚其本”的哲学阐析,乃至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全世界人类尽为平等”,明晰映现“大同”概念在不断演变,被时代赋予更多的思想意蕴,孕生了中华民族对社会共享的价值追求和文化向往,涵括了建构分配公正平等共享社会形态的政治意向和民生图景。与之相应,“小康”概念同样得到丰富拓展,已经从“民劳亦止,汔可小康”的言辞中焕然一新,转变升华为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科学蓝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