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083476

14.2《荷塘月色》课件21张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4-05-0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9次 大小:63326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4.2,荷塘月色,课件,21张,2022-2023,学年
  • cover
(课件网) 荷塘月色 朱自清 朱自清 (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实秋。江苏扬州人。 “文学研究会”的早期成员,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学者。 原任清华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转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在抗日民主运动的影响下,政治态度明显倾向进步。晚年积极参加反帝民主运动。 朱自清 他的散文,结构严谨,笔触细致,不论写景抒情,均能通过细密观察或深入体味,委婉地表现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 抒发自己的真挚感情,具有浓厚的诗情画意。 主要作品有《毁灭》《踪迹》《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等。 本科目录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作者简介 深入探究 巩固提升 题目解析 《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文学家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创作的散文,因收入中学语文教材而广为人知,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 文章写了清华园中荷塘月色的美丽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全文构思新奇精巧,语言清新典雅,景物描绘细腻传神,具有强烈的画面感。 题目解析 标题点明了文章的写景对象———荷塘”和“月色”。 两者是并列的关系,即作者描写的“荷塘”是“月色”之下的“荷塘”,描写的“月色”是“荷塘”之上的“月色”。 “荷塘”是指作者任教的清华大学的荷花池,表明作者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既指“荷塘之上的实实在在的月色,又指作者心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荷塘”与“月色”相互依存,相互映衬。 通读文章梳理散文脉络: 第一部分(1) 想起荷塘,并点明游荷塘的缘由。 第二部分(2-3) 写去荷塘路上的所见、所感。 第三部分(4-6) 赏荷塘。集中描绘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 第四部分(7-10) 有眼前的荷塘联想到采莲,最终思绪回到现实。 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我出文章主要抒情的段落和抒情的语句,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变化? 深入探究 ①文章抒情的语句主要有: 第1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文眼: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颇:对不宁静的强调) 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平静的文章? 作者主观上想通过游览荷塘平息一下自己不宁静的心态,客观上确实在观赏月色下荷塘、荷塘上月色的时候,作者完全陶醉于自然美景之中,但是很快又回归不宁静,又重新忧郁起来,“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就是他不宁静的表现。 1.第4段,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作者在写荷花的香味,怎么又突然写到歌声了 深入探究 明确:这里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 深入探究 通感是指感觉的转化、迁移,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联)觉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是由嗅觉转为听觉,“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淡缥缈、沁人心脾等方面有相似之处。 将“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两个优美的意象叠加在、起,扩大了意境的内涵,使意境变得更加优美,也烘托出环境的优雅与宁静。 深入探究 2.第5段,分析“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深入探究 深入探究 明确:(1)通感。由视觉转为听觉,月光与树影是宁静的,用“名曲”来形容,将读者带入一种组境,光与影的白黑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