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083943

15.1《谏太宗十思疏》课件(共46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4-05-0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2次 大小:68264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5.1,2022-2023,必修,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学习目标 1.积累长、浚、董等文言词语和重要文言句式 2.概括文章论点,把握论证手法 3.思考文章观点的现实意义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那么你知道他以谁为镜吗 唐 太 宗 李 世 民 诤臣—魏征 作者简介: 魏徵,字玄成。唐初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巨鹿(今属河北)人。少孤贫,曾出家为道人。隋末参加瓦岗军,李密败,降唐。归唐后跟随李建成,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任谏议大夫。曾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升任左光禄大夫,参预朝政,封郑国公,谥号文贞。以直言敢谏著称,史称“诤臣”,曾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名言。魏徵与李世民是封建社会中罕见的一对君臣:魏徵敢于犯颜直谏,多次拂太宗之意,而太宗竟能容忍魏徵“犯上”,所言多被采纳。因此,他们被称作理想的君臣。 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覆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朝初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积极纳谏。太宗起初听不进魏征直谏,发誓要杀他,后来他悟出这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便越听越爱听。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写给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修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当年,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太宗猛醒,还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 背景介绍 解题 谏 劝谏 太宗 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十思 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疏 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课文分析 原文: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第一段分析 注释: 求:要求,需求. 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长(cháng):高大. 固:使动,使…牢固. 根本:树根. 本:本义是树的根部. 浚(jùn)疏通. 德义:恩德,恩义. 义:适宜的道德行为. 翻译:臣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它的德义 赏析:用排比句和比喻,从正面说明”积德义”的重要性,--十思的出发点. 【统编版】谏太宗十思疏PPT优秀课件1 【统编版】谏太宗十思疏PPT优秀课件1 原文: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注释:而:前三个是转折连词,却,第四个是递进连词. 望,求,思:同义:指望. 于:介词,对. 厚:丰厚. 下愚:最愚笨无知,自谦. 况:何况. 明哲:明智,贤能的人,哲:聪明.有才能. 翻译:源泉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底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的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象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 赏析:本句紧承第一句继续运用比喻论证手法从反面推理,连用四个“不”字,用后一个“不”否定前三个“不”,否定之否定,加强了对“积其德义”的肯定。 “不可”既是自己的判断,也是代人君作出的判断。 “虽……(犹)……而况……乎”的句式,巧妙地把人君拉到作者的立场上来,使人君不能有别的观点选择。先肯定人君“明哲”,必能分辨是非,既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