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在全科阅读理念的浸润下,通过文字材料和图像材料的阅读指导,培养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真实地生发学习。在DOK理论的指导下,综合运用数据、文字、图像、故事创设探究的情境,针对情境设计具有启发性、过程性、挑战性的问题,启动学生的有效思维,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通过还原几代科学家研究的过程,帮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渗透科学探索永无止境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海洋和陆地的变迁”,这是初中学生开启《世界地理》学习的第二节内容。第一节主要介绍了世界海洋和陆地的分布特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特点,这些知识都是从“是什么”的层面认识世界的海洋和陆地。按照学生认知由浅入深的规律,第二节内容从“为什么”的层面认识世界海陆分布格局的形成原因,同时渗透人类对自然奥秘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科学观点。这两节内容体现着学科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的思维逻辑。学生情况:全球大地构造理论(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对于初二学生来说学术性很强,这些学术理论可能会增加学习障碍。为了激发兴趣并降低难度,本节课尝试采用讲故事的方式把学生带入科学的研究过程,让他们体会到人们对于海陆变迁的认识是逐步深入和完善的,让他们感受到科学家们为了探索自然奥秘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献身精神。教学方式:问题探究法;教师讲授法教学手段: PPT课件、阅读指导、问题探究技术准备:PPT课件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地图、阅读材料,举例说明“沧海桑田”的实例,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能力目标:通过文字图像、名人故事、猜测想象、模拟分析等途径,提高获取并利用有效信息的阅读理解能力,增强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级转化。素养目标:结合魏格纳等人的科学探索故事,知道科学研究“发现现象→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到结论”的过程,感悟人类对自然奥秘永无止境的探索精神。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意图 技术应用 时间安排 创设情境 【出示图片“中华旋齿鲨化石”和“珠穆朗玛峰”】设计问题:这块化石是1975年登山科考队在珠峰北坡4880米的高寒地区发现的,科学家说这块化石非常有价值,那么它的发现有着什么样的意义呢?承转:游弋在海洋中的旋齿鲨留下的部分遗体在高山地层中被发现,我们可以猜测现在的高大山脉在地质历史时期曾经是一片汪洋,有同学可能会想在地球上的其他地方是不是也有着类似的变化呢?【出示过程示意图“华北平原的形成”】设计问题:观察这幅有着时序的地图,说一说现在的华北平原地区和以前比,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小结】这两个实例说得文学些,叫做“沧海桑田”;说得科学些,叫做“海洋和陆地的变迁”。【板书】第二节 海洋和陆地的变迁 观看图片聆听讲述积极思考大胆猜测“大海湾变成了大平原” 创设真实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顺利导入课题。 PPT 5分钟 变迁原因 承转:地球表面形态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出示阅读材】阅读材料:材料一:台湾自古与祖国大陆是连成一片的,目前分隔着大陆与台湾的台湾海峡,是经过了无数次的海底地壳变动而形成的。材料二:相关数据统计,从1993年到2012年这19年时间里,图瓦卢的海平面总共上升了9.15厘米,国土面积已经缩小了2%。材料三:荷兰4万多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中约有27%的土地是低于海平面的,经过多少代人的努力围垦出来相当于荷兰陆地面积五分之一的土地。设计问题:阅读材料说一说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朗读文字材料提取关键信息说出变迁原因地壳运动海平面升降填海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