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112064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复习课件(共28张ppt)

日期:2024-05-0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2次 大小:11993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022-2023,ppt,28张,课件,复习,古代诗歌五首
  • cover
(课件网) 七上《古代诗歌五首》 复习要点 陈子昂,字伯玉, 唐代文学家。 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 当时,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征伐契丹,陈子昂任右拾遗参谋军事。武攸宜缺乏将略,军事失利,陈子昂屡次进言,不仅不被采纳,还被贬为军曹。在极度苦闷忧愤的情况下,陈子昂登上燕昭王为招贤纳士而建的幽州台,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 1.作者及时代背景 《登幽州台歌》 一二句:从时间角度: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 前ー一后;古人ーー来者。两用“不见”相连,表现自己生不逢时。 三四句:从空间角度:用宇宙寥的广漠,衬托人的孤单渺小,更何况生不逢时,于是伤感无限,涕泪交横,感到孤独寂寞。 句式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 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 中心思想 诗人通过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的孤独和悲愤之情,壮志难酬、生不逢时的惆怅和孤寂。 写作手法 1.采用对比的写作手法。 通过“前”“后”“古人”“来者”的对比,表明时间流逝,一去不返。 写在2C后 感受天地的广阔和宇宙的永恒。 2.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 3.直抒胸臆,破空而来,感情的潮水澎湃而出,震撼人心,具有苍凉悲壮的阳刚之气。 七下《掌控中考》第95页 《登幽州台歌》 1.(1)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之大。 (2)悲伤的样子。 眼泪 2.D (“并没有诉说自己的悲凉”错→“独”承上启下,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 《望岳》 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唐代诗人。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是登高抒怀之作。唐玄宗开元ニ十四年,24岁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衮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衮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首联: 岱宗夫如何 (远望) 齐鲁青未了。 颔联: 造化钟神秀, (近望) 阴阳割昏晓。 颈联: 荡胸生曾云, (细望)决眦入归鸟。 尾联: 会当临绝顶, (极望、俯望)一览众山小。 惊叹、仰慕、揣摩劲 以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地理特点) 描写山之神奇秀美。(虚写) 描写山之高大巍峨(实写) 内心激荡 眼界开阔 全诗主旨:相信自己终能攀上人生顶峰的豪情壮志。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颔联中近望泰山之景,其中“钟”“割” 两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 ①“钟”采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描绘出泰山的神奇秀丽; ②“割”采用夸张的修辞,突出强调了泰山的高大巍峨。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泰山的喜爱和赞美。 写作手法 1.借景抒情(触景生情)的写作手法。 2.虚实结合。 3.想象 前六句从多个角度描写泰山之高大、壮美。 七下《掌控中考》第95页《望岳》 1.(1)指泰山。(2)不尽。(3)聚集。 (4)分。(5)眼眶(6)终当、终要 登上 2.B (A“自近而远” →“自远而近” C“前半句为实写,后半句为联想虚写; → “前半句为联想虚写,后半句为实写; D写诗人登上→写诗人想象登上 ) 1.作者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登飞来峰》 2.写作背景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老家探亲,路过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写下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