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调》 课程理念: 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在音乐教育中弘扬民族音乐,是传承音乐文化的需要。提倡学唱和欣赏中国民歌,京剧和地方戏曲曲艺唱段,学习民族乐器,在音乐教学实践过程中,使学生加深对中国音乐文化的认识、理解和体悟,传承中国音乐文化,培养热爱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感情,增进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学情分析: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运动觉、听觉、智力、理解力、表现力继续增强,音乐的感知觉、听觉灵敏度得到很大发展,学生的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也大大增强。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音乐辨别力、音乐感受力和音乐记忆力。高年级学生对音乐的偏好,一般表现为热衷流行音乐,所以我们教师在传统音乐文化的教学中更应该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魅力吸引学生,让他们爱上中华民族音乐。 教学目标: 通过聆听,使学生感受和体验音乐中的京剧之韵,加深对京剧艺术文化的认识。 通过听、唱、演等音乐实践活动,用合作的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对京剧韵味之美的感受与体验。 能听出乐曲 《京调》 两个不同情绪的乐段。并能听辨出 《京调》旋律取材于京剧唱腔 《苏三起解》中的片段。 教材分析: 笛子与乐队《京调》这是一首采用京剧音乐素材写成的民族管弦乐曲,由上海民族乐团作曲家顾冠仁编曲。乐曲是根据京剧音乐中典型音调如西皮原板(一板一眼即2/4 拍)和流水板(有板无眼即1/4 拍)等音调缀成乐曲为带再现的三段体结构。在实际演奏时,曲中的第一段、 第二段重复一次, 形成ABABA的结构。 乐曲一开始采用京剧中 的“过门”的音调为引子,由乐队合奏。 接着呈示第一部分的主题: 这是由清脆明亮的曲笛吹出的京剧曲牌,给人以明朗轻松之感。过门乐句之后进入中段,由曲笛吹出了新的模仿唱腔的曲调: 这一舒展的音调与第一部分主题音乐那种活跃欢快的旋律形成了对比"。 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现,乐曲结尾处突然速度减慢,曲笛吹奏散板的京剧唱腔,全曲告终。乐曲虽然短小,手法简洁,但构思别具一格,富有京剧的韵味,使人充分领略了京剧所特有的情调。 教学重点:听辨和记忆乐曲《京调》两个不同情绪的乐段 教学难点:分角色设计动作,边哼唱边模仿角色。 教具准备:课件、京剧伴奏乐器。 课时:一课时 课型:欣赏综合课 教学过程: 聆听导入 分别聆听《苏三起解》唱腔片段以及乐曲《京调》、通俗歌曲《苏三说》的音乐片段。 师:这三个片段在旋律上有什么关系? 新歌教学 初听乐曲《京调》 师:说说乐曲的情绪怎样?主奏乐器是什么? 出示笛子的图片 分段聆听 聆听主题1 出示曲谱,讲解京剧中的板眼知识。 学生随音乐有板有眼拍出强弱拍。 学生随教师学唱主题1曲谱。 聆听主题2 比较:两段旋律在情绪、节奏、速度上有什么不同吗?是什么变化使你有不同速度的感觉? 学生随教师学唱主题2曲谱。 完整再听全曲 听出曲式结构并用字母表示。 教师讲解引子部分和尾奏部分。 音乐实践 介绍京剧的表演形式“唱、念、做、打”和京剧的行当“生、旦、净、丑。” 根据京剧行当分成旦角、生角设计动作体会京剧的表演形式“做”,加深对主题的记忆和对京剧的认识。 练习走圆场。 完整表演。 延伸拓展(机动环节) 再次聆听《苏三起解》片段或歌曲《唱脸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