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古代诗歌三首 马 诗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意思,体会马的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古诗意思,背诵积累古诗。 2.体会诗中的情感。 【教学准备】 查找有关李贺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出示马的图片,谈话导入:马是吉祥、幸福、成功的象征。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首诗《马诗》,相信同学们对马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一)教师读,学生听准字音。 同桌间互相读一读,读准字音。 一个多音字“燕”。 词语:燕山、月似钩、金络脑、踏清秋。 (二)自读诗文,启迪质疑。 用学过的方法,自读。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三、再读古诗,细细品读。 (一)品读第一、二句。 1.理解词语: 大漠:广阔无边的大沙漠。 燕山:指燕然山。这里借指边塞。 (燕:多音字,本课读yān,指地名:燕山。)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意思。 (塞外大沙漠里,黄沙在月光的映照下犹如皑皑的白雪。月亮高悬在燕山上,恰似一把弯钩。这两句描绘了战场环境。) 3.思考:“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想一想这是一番怎样的情景?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这悲凉、清冷的场面从侧面衬托了诗人壮志未酬、怀才不遇、异常愤懑的心境。) 4.指导朗读。 (二)品读三、四句。 1.理解词语: 何当:何日,何时。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这里指戴上金络脑。 走:跑。 清秋:金秋,取自秋高气爽之意。 2.思考:这是一匹怎样的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意思。 (什么时候才能够带上黄金的笼头,飞快地奔驰着,踏遍着清爽秋日时的原野!) 4.指导朗读。 四、朗读背诵,体会感情。 (一)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二)分四人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三)指名学生背诵。 五、小结。 (一)《马诗》是托物言志的咏物诗。 (二)这首诗,既是写马,也是写人。马,希望纵横大漠、快走踏清秋,在广阔无边的天地里自由地奔驰;人,也希望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 石灰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古诗,体会石灰经历艰辛却不改变其本色的形象。 3.联系诗人生平,体会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崇高品质。 【教学过程】 一、“吟”出诗题,弄清题意。 1.出示“吟”字,引出诗题。 师:同学们,古人写诗经常在题目中用上这样一个字“吟”(课件出示)。它是个形声字,从口,今声。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有吟诵、赞美之意。教师引导学生拓展题目中带有“吟”字的古诗,如白居易的《暮江吟》、孟郊的《游子吟》。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明代政治家、军事家于谦在12岁写的一首有名的诗———《石灰吟》,《石灰吟》可以说是一首石灰的赞歌,齐读诗题。 3.看着这个诗题,你会产生什么疑问呢?(生质疑) 过渡:是啊,司空见惯、平平凡凡的石灰(展示石灰实物或课件展示石灰图片)有什么值得赞颂的呢?我想学了这首诗你就知道了。 二、读好诗句,初步感知。 1.教师范读。要求:边听边关注老师读书的节奏、停顿、语气的变化。(可边听边画出节奏) 2.听了老师的朗读你是不是也有跃跃欲试的冲动呢?那就放开声音,自由读一读吧!检查生字的读音。 3.指名读古诗。老师有两个低得不能再低的要求:①能读下来;②声音响亮地放开来读。 4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