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181897

第23课《孟子》三章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同步练习(含解析)

日期:2024-05-1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47次 大小:2710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同步,练习
  • cover
部编语文八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同步练习 理解性默写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 。 2.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 3.日本某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的“ , 。”哪句话。 4.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 , 。 5.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那句话:“ , 。”。   6.分析家认为,美国对外武力干涉他国内政的战略已呈“ ”之势,而中国“和平崛起”的外交战略正呈“ ”之势。(用《孟子》三章中两句话填写) 7.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 8.“战必胜”的条件是;“ ”。 答案: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地利不如人和 3.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7.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8.“战必胜”的条件是;“得道者多助”。 二、选择题 1.下列各组加横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天时不如地利 自云先是闻秦时乱 B. 地利不如人和 至若春和景明 C. 环二攻之而不胜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D. 池非不深也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依据全文对“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甲】只要有规定的边疆界线,有限要的山河,有强大的武力,就能使人民安居乐业,巩固国防,威慑天下。 【乙】使人们定居下来保证他们不迁徙,靠划定边界是不行的;巩固国防靠山河的险峻是不行的;威慑天下靠武力强大是不行的。 3.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三里之.城亲戚畔之. B.环.而攻之环.环相扣 C.兵革之利. 天时地利. D.委.而去之相委.而去 4.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译:天时比不上地利,地利比不上人和。 理解:孟子认为,在战争中,好的天气、时令等因素不如地理条件优越;而地理条件优越,又不如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的力量大。所以,战争胜利的最重要条件是“人和”。 【乙】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翻译: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间溪流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士兵的勇猛。 理解:孟子认为划定边疆界限,有险要的山河、强大的武力,都不能使人民安居、国家稳定。 【丙】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理解:可见孟子期待战争,认为只要君主施行仁政,战争就一定能胜利。 5.下列加横线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池非不深也 池:护城河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区域、地域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被选拔,被起用 D.必先苦其心志 苦:使……受苦 6.下列四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属予作文以记之 B.环而攻之而不胜 多助之至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曹操比于袁绍 D.夫环而攻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 7.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 C.《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阐述思路是,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更清楚。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环而攻之而不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