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197437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相见欢 课件(共11张PPT)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4次 大小:3872752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
  • cover
(课件网) 相 见 宋 朱敦儒 欢 相见欢 朱敦儒 壹 贰 叁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写作背景 壹 贰 叁 北宋灭亡,改变了许多文人的命运,转换了他们的情思,也使爱国成了南宋时代诗词创作的主旋律。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弟被俘。朱敦儒仓促南逃金陵。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的。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①夸张、象征、借景抒情②写登楼所见萧条衰败的天边秋色③用“清秋”“日落”“逝水”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营造出清冷萧条的意境,奠定全词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④抒发了因山河残破而悲凉抑郁沉重的心情。 地点 深秋时节 远望之景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用了什么手法?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①夸张、象征,②描绘了黄昏时分,万里大地都笼罩在苍茫的暮色中,滚滚长江向东逝去,一派衰败的景象,奠定全词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③此句具有象征意:一是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 中原乱, 簪缨散, 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乱”概括中原沦丧的现实。 簪缨:代指达官显贵。 借代手法 散:揭露统治阶级无心抗战的心理 收复河山的渴望,一时难以收复的无奈 倩(qìng)请人代自己做 拟人 赏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①直抒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拟人,借代②“簪缨”代指达官显贵,前面直抒胸臆,抒发词人渴望早日收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对朝廷苟安、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斥责,后面拟人,含蓄深沉表达词人亡国之痛和对中原人民的深切怀念,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词中的“泪”蕴含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①渴望早日收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②同时对朝廷苟安、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斥责,③亡国之痛和对中原人民的深切怀念,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包括整首词的全部情感】 主 旨 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渴望早日收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对朝廷苟安、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斥责,亡国之痛和对中原人民的深切怀念,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词的下片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词中的“泪”蕴含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分析。 上片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直抒胸臆与间接抒情相结合,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 中原沦陷,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收复国土无望,表达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对收复中原的渴望之情,对朝廷无心抗战的愤慨等强烈的爱国之情。 景象:黄昏时分,万里大地都笼罩在苍茫的暮色中,滚滚长江水向东逝去,一派衰败的景象。作用:一是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二是奠定全词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