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201474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经典常谈》知识点及练习(含答案)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66次 大小:142372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统编,经典常谈,答案,练习,知识点,导读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经典常谈》材料及练习 【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土。 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1年加人文学研究会,成为“为人生”代表作家。1922年与叶圣陶等创办了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刊--《诗》月刊,倡导新诗。后写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创作由诗歌转向散文,同时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所作《背影》《荷塘月色》等篇,为中国现代散文早期代表作,有《朱自清全集》出版。 【内容概要】《经典常谈》是一部意在为中学生水平的青年读者写作的具有导读性质的中国传统文化读本。全书共13篇,按我国古代经、史、子、集分类方法的顺序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编撰特点】①本书以经典为主,以书为主,各篇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进行排列,并将“小学”书(《说文解字》)放在最前面。②本书各篇讨论,尽量采择近人新说(越是新近的研究,其研究材料越丰富,研究起点越高,研究成果的真实性也越强),并无太多朱自清自己的创见。③本书以白话文导言的新形式,并配合注释,为学生和经典之间搭建桥梁。 【艺术特点】 开篇引入语言,融入传说、习俗、历史背景等,富有吸引力和生活气息。如《说文解字》篇讲仓颉造字,没有直接引用《说文叙》,而是翻译成一个生动的小故事;同时作者采用流利的口语,在书中与读者对话,创设生活情境,增强读者的参与度,使读者阅读时倍感自然、亲切、轻松。 穿插人物语言、动作描写,故事性强,突显经典的生命活力。如《战国策》篇写苏秦游说秦惠王而遭冷落,“他恨极了,用心读书,用心揣摩;夜里倦了要睡,用锥子扎大腿,血流到脚.上”,运用了非常生动的描写手法,使得时代、人物、事件、经典等要素显得血肉饱满。 是一部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的学术散文集。本书用现代的、科学的学术观念研究传统典籍,实事求是审视传统文化的精神。全书不迷信权威,不使用抽象的术语,不夸奇炫博,不故作高深,既有学术专著的严谨性,又有极强的普及性。 篇内部、篇与篇之间存在很强的内在逻辑性,文气十足。《经典常谈》全书前后各篇的衔接有很强的接续性。如《说文解字》 是阅读古代经典的基本工具书。《诸子》之后是《辞赋》,而作者又认为屈原“其实也是一‘子’,也是一家之学”。全书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 【成就价值】 朱自清认为阅读经典的意义与价值: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做一个有 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 《经典常谈》的成就与价值:它是一些古书的“切实而浅言的白话文导言”,能够引导中学生在阅读导言的基础上直触经典,不仅可以涵养其精神世界,还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以及民族自信的建立有极高的价值。 【内容梳理】 经典常谈之“小学”--《说文解字》第一 ◎作者 东汉和帝时期许慎。 ◎特点 ①从经典和别的字书里搜集有九千字。而且小篆之外,兼收籀文“古文’(“古文”是晚周民间别体字)②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③书中每字都有说解,来源于晚周人作的《尔雅》,扬雄的《方言》,以及经典的注文。 ◎价值 一部划时代的字书,文字学的古典,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特点 演变 秦以前 文字发生与演化的时代,字体因世因国而异,官书虽是系统相承,民间书却极为庞杂。 到了战国末期,有了“仓颉造字”的传说。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象形字本于图画,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