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6210494

第六单元阅读与欣赏二十八《国殇》教案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

日期:2025-02-11 科目:语文 类型:教案 查看:25次 大小:2861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第六,单元,阅读,欣赏,二十八,国殇
  • cover
《国殇》教学设计 屈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背会屈原其人其事及其诗的影响,能说出楚辞的一般特点;背诵这首诗,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和体会诗歌的内容,并能正确解释重点字词。 2.过程与方法:结合当时的背景来理解诗歌的内容,通过朗读和意境的分析来把握诗歌内涵,体会诗歌深沉而激昂的思想情感。 3.态度价值观:感受诗中死而不已的执着精神,树立为实现理想坚定不移的决心,弘扬诗中所歌颂的爱国主义、牺牲精神。 教学重点: 1.诗歌中战斗的壮烈场面。2.诗中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1.描写古代战争的生字词。2.屈原对战士的高度评价,并上升到爱国主义精神的高度。 教学方法:赏读法、诵读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难点:文学常识、诵读 导入 每当端午时节,当我们想起赛龙舟,当我们去品味那香气四溢的粽子,就会 想起值得我们缅怀的爱国诗人———屈原,想起他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寂寞,想到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定执着。今天,让我们通过他的《国殇》来感受他那颗深沉而痛苦、抑郁又激昂的灵魂。 二、解题、作者简介 1.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被”同“披”pī 毂gǔ 躐liè 骖殪cān yì “霾”同“埋” 絷zhí 枹fú(是"桴"的异体字,意为鼓槌) 怼duì 挟xié 2.国殇:"国殇"出自屈原的《九歌·国殇 》,其意原指未成年而战死的楚国战士。后引申为为国牺牲死于战场的人。“九歌”原为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楚辞》的《九歌》,是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本诗即是取民间“九歌”之祭奠之意,以哀悼死难的爱国将士。本诗是一首祭歌。 殇:指未成年而死,也指死难的人。戴震《屈原赋注》:“殇之义二:男女未冠(男二十岁)笄(女十五岁)而死者,谓之殇;在外而死者,谓之殇。殇之言伤也。国殇,死国事,则所以别于二者之殇也。” 3.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奠基人杰出代表,“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求索”精神,成为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种高尚精神。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民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小人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五年,由于张仪由秦至楚收买内奸,使屈原的齐楚联盟失败;怀王二十四年,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怀王三十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抑,于农历五月五日,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所作《离骚》、《九章》、《天问》、《九章》、《招魂》等传世,多自述身世、志趣,指斥统治集团昏庸腐朽,揭露现实的黑暗与混乱,感叹抱负不申,抒发怀归之情,深度体现对国事的深切忧念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