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6217476

12《春之声》教案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

日期:2025-04-28 科目:语文 类型:教案 查看:36次 大小:1982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春之声,教案,高教,中职,语文,拓展
  • cover
春之声 王蒙 教学目标: 了解本文运用的“意识流”表现手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文中表现出的新旧冲突、社会转变的鲜明的时代特点。 教学重点:题目的含义。 教学难点:“意识流”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讲解、背诵复习 教学过程: 清点人数: 一、作者简介 王蒙,1934年10月15日生于北京。1954年开始发表小说作品,1956年秋发表《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并引起极大反响。 意识流是心理学家们使用的一个短语。是把思想比作一股流水的概念和“意识汇流”的观念。 意识流小说常常是以一件当时正在进行的事件为中心,通过触发物的引发,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射又收回,经过不断循环往复,形成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 意识流小说中使用最多的技法是直接内心独白、间接内心独白、无所不知的描写和戏性独白。 二、重点字词 涟漪(liányī) 铁砧(zhēn) 高亢(kàng) 针灸(jiǔ) 蕨(jué)麻 偌(ruò)大 狰狞(zhēngníng) 醪糟(láozāo) 贫瘠(jí) 立锥(zhuī)之地 瓦瓴(líng) 鹌鹑(ānchún) 采撷(xié) 荸荠(bíqí) 揿(qìn) 三、分析课文 小说的主题是“歌唱生活中的新转机”,但不重塑造人物性格,不重故事情节叙述,不按正常时空顺序。他借鉴了西方的“意识流”手法,但又不是西方纯粹的“意识流”。小说采用的“放射性”结构有一个端点,就是坐在闷罐车厢这一特殊环境中主人公的心灵世界。小说主要写时空切换中,外界世界作用于主人公内心所引起的联想和心理状态,并以此来表现主题。 《春之声》是王蒙在新时期对小说艺术进行大胆探索的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这个篇幅不大的短篇小说热忱地表现和歌颂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大地出现的新的希望和转机,揭示出一个富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主题。作者曾以直面现实的勇气揭露出我们生活进程中出现的曲折和矛盾,但他并非只是一味地描绘社会生活的阴暗侧面,相反,他总是注意从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准确把握时代本质,给读者以思想上的启迪和精神上的鼓舞。《春之声》通过主人公岳之峰在闷罐子车里由见闻引起的丰富联想,让人们聆听到一个新的时代正大步迈来的铿锵脚步声。从困难中露出希望,冷峻中透出暖色,使人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在结构上,小说不会但运用了心理结构线索,还运用了时间结构线索。小说由于集中使用某些表现手法,大量运用心理描述和具有历史意蕴的象征手法,使语言呈现出结构的扩张感、表现手法的新奇美和鲜明的时代感。 四、结构线索 主人公的心理结构线索即是小说的结构线索。除此之外,还有一条时隐时现,却不容忽视的时间结构线索。只不过前者为主要线索,后者为辅助线索。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不露痕迹地把心理结构与时间结构交织为一体,把时间表现形式溶进了心理活动过程的叙述中。 在火车两小时零四十七分的行程中,拟声词“咣”出现了五次。“咣”的复现,充当了时间线索的标志词。小说开始,“咣”车厢门关上,主人公进入闷罐子车这个特定环境,开始了他的感受、联想和回忆。“咣”车厢门打开,到站了,上下乘客,引进新的人物,引发新的事件,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又因此展开。 车身颠抖→人们摇晃→童年的摇篮→躺在故乡小河水面上摇晃→故乡和故乡的父母 火车的噪音→歌曲乐音→广州风铃的清音→美国的抽象派音乐→杨子荣的咏叹调→京剧锣鼓的噪音→火车的噪音旱烟的辣味→南瓜的香味→汗味→柿子的甜味→绿豆香→绿豆苗→绿豆 《春之声》摒弃了传统小说的叙述模式,运用了以人物为中心的放射状结构。出国考察归来的工程物理学家岳之峰在春节回乡途中,身处闷罐车厢,“意识”流动。 小说不重塑造人物性格,不重故事情节叙述,不按正常时空顺序。他借鉴了西方的“意识流”手法,但又不是西方纯粹的“意识流”。小说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